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多少文武状元吗?接下来我给你解释一下。
自隋朝以来,中国古代科举史上出现了数百万人和十几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的巅峰,“状元”郎屈指可数。据研究,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科举状元孙伏伽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在这1283年,可考榜数为745名,共产生592名状元(504人),再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拔的状元和各代武术状元,中国历史上总共有777名文武状元。
[img]57224[/img]
在中国古代社会,从普通人到官显贵,都坚定地认为:“书中有颜如玉,书中有千钟粟,书中有金屋。“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是入仕。自孔老夫子以来,“学而优则仕”已成为知识分子永恒的奋斗之路。因此,苦读寒窗几十年,为了金榜题名,为了以文入仕,为了成为宦官,光宗耀祖。第一名和第一名不仅是全世界学者的终身追求,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巨大荣誉,即“天上只有一轮,全世界的人都仰望”。一旦殿试第一,官员考试将立即任其官位,或由翰林院修编,或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当天子侍讲。从此,他进入了危险的仕途,开始了太监的漫长人生。相当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终于登上了显赫的高位。例如,在唐代,有147名状元和29名事迹候选人,其中包括5名宰相和8名尚书官员(包括次官)。在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到一品尚书层次的20人。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实现人生价值的至高无上追求。
[img]57225[/img]
一介书生,考状元真的不容易。全国无数学者,经过乡试、省试,最终到殿试夺冠,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琏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尤其是清朝,白发满头还是个“童生”。四五十岁的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纪大了,“太宗皇帝真长策,赢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例如,宋代共有118个状元,据《中国状元全传》报道,其中51名生卒年考生,其中37名20岁至30岁,占72人。5%,最小18岁,50岁以上中状元2人。清代状元114人,生卒年考生54人,其中20-30岁中状元19人,占35%,最小21岁。5名50岁以上中状元者,62岁最大。巴蜀的状元之路绝不容易。
中国古代文武状元有多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