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有哪些都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都是指夏代商国和商朝的都城。商人经常迁都,主要是因为河流和战争。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
所谓“前”,是指从商业祖先契到成都迁都准备灭夏的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400多年,商国在此期间迁都8次。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到周人灭商的时期,共有600多年,商朝在此期间迁都5次。
[img]56615[/img]
先商时期,部族和都邑的频繁迁徙是一个明显的现象。《尚书·盘庚下》云:“分析离居,无定极。“还有《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关于“八迁”之地,唐以前的学者一直“不得其详”,孔颖达《尚书序》疏中也只列出了“四迁”:“契至成汤,十四世八迁国都:“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磨石’;“左传”称“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其余四迁,未详。”
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与此相同:“八迁之书,史唯见四。清朝时,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明确提出了“八迁”的具体地点。在梁玉绳的基础上,王国维再次进行了研究。他在《说自契到成汤八迁》中指出,商先公八迁的顺序是: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住在石头上,昭明搬到商丘(河南商丘)、相土迁东都,相土复居商丘,上甲微迁殷(河南安阳)、上甲微回归商丘、汤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镇西南35里)。
上述商场,即今河南商丘。没有迁都的记载,只是在《山海经》和《竹书纪年》中提到王亥曾经“托于易”或“宾于易”,说明在昌若、曹琏、冥、王亥(王恒)期间,商先公仍然生活在商丘。通过对“八迁”地望的调查,可以看出,商业公共活动的范围主要在河南和山东省的交界处;此外,虽然先商民族经历了8次迁徙,但其中4次与商丘有关,每次迁徙后都返回商丘。可以看出,商族从契到汤14世都是以商丘为基地或主要营业场所,然后逐渐向外扩张。商丘是商族的发祥地。
[img]56616[/img]
商朝成立后,又有几次迁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迁至河南郑州(今河南郑州)、河南安阳内黄河甲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安阳内黄)、祖乙自相迁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迁于邢(今河南温县东)、祖乙自邢迁于庇(今山东菏泽)、南庚迁于奄奄一息(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至亳州(今河南商丘),盘庚十四年迁于殷(今河南安阳)。由此可见,仅祖乙在位时,就迁都三次。由此可见,仅祖乙在位时,就迁都三次。商朝成立后的几次迁徙,其范围也在河南、山东,一次涉及山西,但总不外黄河南北,离黄河不远。
商朝有哪些都城?商朝最后一个都城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