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和太尉有什么区别?枢密使和太尉的权力哪个更大?关于枢密使和太尉的比较,请立即为您解答:
枢密使和太尉有什么区别?
枢密使一职始于唐末,以宦官为首,五代改为士人为首,后来逐渐被武臣掌握,办事处也日益完善。为了适应多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便宜地从事。枢密使的职责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力在宰相”。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人员逐渐从五代武将转变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渐缩小。
[img]55298[/img]
宋朝初年:
1、枢密院掌握“兵柄”(但主要是训练和训练士兵),调兵权仍在兵部。
2、从同签书枢密院事的案例来看,“以殿前都虞候郭悝jy为之,以悝jy判渭州”。枢密使也可能只是一个官方头衔,表明工资水平,但它真的是“判断渭州”。枢密使只是一个类似的官员或职位,不是一个派遣,也不一定是一个实际的官员(宋代有三种“官员、职位、派遣”,只有派遣才是实际职位。)比如大理寺少卿光禄大夫知沧州事,其实是沧州的知事,不是中央的官员。
3、@ 枢密院下属也有“三司”(亲军步军指挥使司、殿前指挥使司、亲军马军指挥使司),主要负责实战。
总之,枢密就是想出去挂个差遣的称号。但枢密院和中书门作为中央部门的“二府”,主要是坐办公室。
太尉是宋代“官、职、派遣”制度中的“官”,只表示官员本身的身份和水平,类似于今天的军衔,没有实际职位。其等级是北宋中前期的三公之一,应该是正品或从品。宋神宗元丰改革后一度撤销,宋徽宗恢复为正品。
相反,枢密使是“派遣”,是宋朝最高军政机关的负责人,但枢密使该职位本身没有水平,其水平由官员本身的“官员”决定。
比如狄青当枢密使的时候,他的“官”是护国军的节度使,从二品;另一位北宋名将郭悝jy当枢密使的时候,他的“官”是检校太保,正品;南宋韩世忠当枢密使的时候,他的“官”已经是正品太保了。
[img]55299[/img]
哪个枢密使太尉的权力更大?
北宋宋神宗元丰改制前,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执政)。枢密使、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均为副相(执政)。三司使排名副相(执政)。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了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为门下侍郎,右仆射为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后,正宰相是左右丞相,副宰相仍然重新知道政事。由于宋代以太尉(正二品)为武官的最高等级,习惯称高级军官为太尉、蔡京、童贯、排名第一的是蔡京,左仆射(宰相)、太尉(虚衔)、太师(虚衔)、童贯第二,枢密使(副相)太傅,高球@ 开府仪同三司(寄禄官)。
所谓殿帅府太尉,宋代根本没有。宋代称统领禁军的殿前司长官指挥使或殿前指挥使为殿帅。高秋的职位应该是殿前司令使或殿前指挥使。
在中国,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都无权直接动员军队。该权力直接属于中央军委,营级以上部队的动员必须经军委亲自主席批准。
宋代“太师”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品高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相当于宰相。但当初宋太祖怕宰相权力过大,不利于皇帝专制,所以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财政大权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掌握仅限于民政。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 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在《水浒传》中的职位相当,但蔡京略高半级。
[img]55300[/img]
太尉是三公之一,一般可以定为正二品。显然,这个职位比宰相和枢密要低一级。如果把枢密院比作中央军委,不妨先把“太尉”的职权比作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然而,他比现在的“防长”要好、“总长”的权力要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权随意动员全国各地的军队。中央军委常委、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无论如何,宋代的太尉很难有一个特别合适的现代职位来做类比。
枢密使和太尉有什么区别?枢密使和太尉哪个权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