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是什么样的官职?枢密使的演变过程是什么?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枢密使的官职:
枢密使官职简介
唐永泰中始为枢密院院长任职,接受表演,向中书门传达帝命。唐末,权力更大,直接指挥公事,侵占宰相权力。
朱文杀宦官,以党蒋玄晖为枢密使,始由士人任其职。朱文代唐,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谋臣敬祥为崇政使。当时,崇政使的职务是准备顾问和参谋议,崇政使是枢密使,权力与宰相一致。宋代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与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重要政治,但实际上是宰相重要政治,枢密主兵。
枢密院长有时候是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副职包括知枢密院事、同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中签书枢密院事等。一般用文官。北宋时偶或宰相兼任。南宋开禧后,宰相兼枢密使是定制的。通常以枢密为军机大臣。
[img]55280[/img]
枢密使的进化过程
唐朝:唐末,最初的枢密使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经过五代枢密使由士人担任,建立了日益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超越三省。“是宰相之外的宰相,三省之外的三省”,基本完成了内廷向外朝的转型,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
宋代:宋代枢密院不设枢密使和副使时,其主官称枢密院事,佐官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并称“二府”,枢密使位权重高,雅称太尉,与中书省平章事合称“宰执”;全国军队统帅。枢密院长为枢密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等。而且,他的任职者从五代武将逐渐转变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渐缩小。
辽朝:辽朝早期与中原封建王朝有过接触。太宗入汴后,沿着枢密使这一官职。世宗即位后,参与国俗,沿用中原五代枢密官制,与原契丹官制相结合,开始建立北枢密使(契丹枢密使)和南枢密使(汉人枢密使),分为“番事”和“汉事”,北南枢密院建制逐步完善,成为辽代最高朝官。
元朝: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定制,
中书省下有六个部门:官、户、礼、兵、刑、工。其中,官、户、礼、刑、工五部的职务略如宋、金。只有兵部掌握了特殊的前代,可见兵部掌握了政务,而元朝的军务则归枢密院掌握。
[img]55281[/img]
蒙古成立之初,大汗和宗王各自带领军人,怯薛协助处理军事事务,没有专门设立总领全军的机构。元朝成立后,中统四年五月(公元1263年),沿宋、金旧制设立了枢密院,专门负责军事事务。元朝确实有枢密院使其官员。然而,这一职位并没有授予普通大臣,而是由皇太子领导,而持有实权的人是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副使等官员。
元代制度,蒙古人专门任命军政武器官员,色目人少,汉南人少,除非他们是非常信任的人。元初(即元年至四年),赵壁、史天泽担任短期枢密院副官。
枢密院建立之初,以王子真金为院使,其下只有2名副使,1名书籍枢密事。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同知枢密院事一人在副使之上,同知枢密院事一人在司书枢密院事之下,机构逐渐完备。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增设了一名法书枢密院事。第二年,在同知枢密院事上置知枢密院事一人,为该院首官。此后,虽然员额有增减,但设官却没有变化。
元代的枢密院也有一些制度与前人不同:自置院之初,四宿卫(即四怯薛)代表一人参加院议,四宿卫是皇帝身边的护卫。因为它承担职务的重要性,参加枢密院议事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在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之后,中书省也派平章政事两人参决院事,其意图也不太清楚。《百官志》称参预院议平章为议事平章。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00年)废除了这一制度。
[img]55282[/img]
设置枢密有什么意义?
唐宋时期,枢密使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经历了从内廷化向外朝化的转变。唐末以来,皇帝最初担任近侍宦官。经过五代枢密使改,士人充当,建立了日益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高于三省。“是宰相之外的宰相,三省之外的三省”,基本完成了从内廷向外朝的转型,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
鉴于武将的傲慢,宋政府逐渐建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事实上,大量士兵继承了五代以来的枢密使制度,完全完成了从内廷向外朝的转变。
枢密使是什么样的官职?枢密使是如何演变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