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防火?
早在周朝,古人就有了防火的意识,《周礼天官冢宰宫正》就记载了:春秋时节,木铎修火禁止。
除禁火外,周朝还有专门负责消防的官员,如果忽视职守,将受到处罚:这是祭祀和玩火的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病,季春出火,人咸。季秋内火,人民也是如此。当时发生火灾命令。凡是祭祀,都有祭祀。如果一个国家发生火灾,野外发生火灾,将受到惩罚。
[img]54963[/img]
由此可见,古人的防火意识出现得很早,《野客丛书·禁用黄》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春申君采取的防火措施:
君治之黄堂,春申君在县,涂雌黄厌火,故事为黄堂,外臣下室很少有黄人。这种雌黄是一种矿物,是雄黄的伴生矿物,被戏称为“矿鸳鸯”。
春申君将雌黄涂抹在墙上,雌黄燃烧时会产生黄白色烟雾。雌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火灾的进一步扩大,并起到报警作用。
《左传﹒襄公九年还记载,古代早期的防火措施是在墙上涂抹一些防火泥浆或湿防火材料,以防止火灾的蔓延:火灾到来,撤出小屋,涂上大屋。
春申君还是有一点科学精神的。中国古人对这种防火有一些迷信的做法。比如古代宫殿的角檐上会有一个像龙头一样的装饰品。其实这不是龙,而是龙的第九个儿子的吻。除了展现宫廷威严,吻也是驱邪镇火的神兽。
唐宋时期,古人的防火意识和防火措施趋于完善和成熟。宋真宗时期,开封发生了一场大火。“左承天祥符门、内藏、朝元殿、乾元门、崇文院、秘阁、天书法内藏”的火灾直接催生了中国最早的消防部门“军巡店”。
[img]54964[/img]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300步左右,有一个军队巡逻店,五个士兵”。此外,还有“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卓越的希望”。这些士兵的职责是巡逻全市各个点,消除火灾,督促人们在夜间禁火熄灯。因此,古人的防火措施已进入制度化时代。
为了防火,古人在给房子取名的时候会刻意加一些带水字的字。比如清代文渊阁是乾隆时期为了收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取名的时候特意加了一个带水字的渊字。在其核心藏书楼天一阁前,天一池也被挖掘出来,既美观又可以用来灭火。
古人是如何防火的?如何记录古人的防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