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到底在哪里?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水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哪里有酒家?牧童遥指杏花村。
[img]54127[/img]
译文
清明时节,江南的细雨纷纷飘洒,路上所有的羁旅行者都落魄断魂。
问当地人在哪里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回答,指着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旧习俗当天有扫墓、郊游、插柳等活动。宫殿以当天为秋千节。昆宁宫和后宫都有秋千。妃子们玩秋千。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悲伤很深,仿佛灵魂要和身体分开。断魂:看起来很难过,很无聊,很不开心。这两句话意味着清明节,雨下得很多,下得很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款:对不起。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现在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以“杏花村”为酒店名称。
赏析
今天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下雨了。清明节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季节,但也是气候容易变化的时期,经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朝,有人记载,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风雨”。如果清明节下雨,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泼火雨”。诗人遇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天。
诗人用“纷纷”这个词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太好了。“纷纷”,如果形容下雪,那应该是大雪。但用来写雨,却恰恰相反,那种让人觉得“纷纷”,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就是春雨的特点。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大雨,也不同于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雨”正抓住清明节“泼火雨”的精神,传达着“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美丽境界。
毫无疑问,这种“纷纷”在这里形容春雨的意境;但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它实际上描述了雨中行路人的心情。
看下面这句话:“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外出旅游的人,不是春游的人。那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中,“灵魂”主要是指精神和情感上的东西。“断魂”是一种很强烈但不懂表现在外面的深沉感情,比如相爱、忧郁、失意、深深的悲伤、深深的仇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种情绪时,他经常喜欢用“断魂”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在古人看来,清明节和我们今天对清明节的想法并不完全一样。当时,清明节是一个色彩和情感吸引力非常强烈的大节日,应该是家庭团聚,或玩观看,或扫墓,是主要的礼仪习俗。除了那些贪婪的王孙公子和其他人,一些头脑,尤其是情感诗人,他们心中的味道相当复杂。
如果你赶上独自行走,触摸现场悲伤,更容易激起他的担忧。但赶上细雨,春衣湿了,这给行人增添了一层悲伤。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里写“断魂”这个词;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值得“断魂”。这不是没有理由吗?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到“一个接一个”这个词了。最初,节日路人,有很多担忧,加上在雨风片中,洒,雨,心情加倍悲伤和混乱。说,一个接一个地描述春雨,但也描述情绪;甚至可以说,描述春雨,也就是说,描述情绪。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一种胜利。
前两句解释了情况,问题也发生了。我该怎么办?我们必须找到解决办法。这时,行人们不禁想:在哪里可以找到一家小酒店?事情很清楚:找一家小酒店,休息一下,避免下雨;第二,喝三杯,解决寒冷的春天和寒冷的寒冷,温暖潮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它也可以放松你的悲伤。所以,向人们问路。
是谁问的?诗人在第三句中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语法上,“牧童”是这句话的主语,但它确实是最后一句“借问”的宾语——它补充了最后一句客人问答的双方。牧童回答了吗?我们不知道,但以“行动”为回答比回答更生动有力。
“遥”,字面意思是远。但是读诗的人,千万不要处处拘留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手指,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如果距离真的很远,就很难有艺术联系。如果真的就在眼前,就会失去含蓄无尽的兴趣:妙就妙在不远不近。“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是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向这个美丽杏花深处的村庄就足够了。不言而喻,有一家小酒店在等待雨中行走的客人。
[img]54128[/img]
诗中只写到“遥指杏花村”戛然而止,再多一句话也不费。剩下的,行人如何听到新闻,如何努力前进,如何兴奋地找到餐厅,如何满足避雨,悲伤两个方面的满足和快乐……,这些诗人“忽略”。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出读者的想象,读者自己去寻求理解。他只把读者引入诗歌的境界,但他不负责导游的全景;另一方面,他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远比诗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经说过,一首好诗,可以“难写的场景,如现在;无穷无尽的意义,在于言语”。以这首《清明节》的绝句为例,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值得。
这首诗没有难字,也没有典故。整篇文章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语言,写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创造性的痕迹。音节非常和谐圆满,场景非常清新生动,境界优美,兴趣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写作。第一句解释情景、环境、氛围,就是“开始”;第二句是“承”,写出人物,表现出人物的悲伤和混乱情绪;第三句是“转”,但也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情绪;这直接迫使第四句成为整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和谐”。
在艺术上,这是一种从低到高、逐渐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技术。所谓的高潮顶点,不是一眼,只是兴奋,而是余韵,发人深省。这些都是诗人的聪明才智,但也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杜牧是如何描述清明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