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文体本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继刘勇之后,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燕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将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4111[/img]
苏轼对诗歌的改变,是基于他诗歌的词学理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理念。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语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刘永一生致力于写词,促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并没有提高词的文学地位。理论上,苏轼首先打破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歌是同源的,属于一体的,词“是诗的苗族”。虽然诗歌和诗歌有外在的形式差异,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达功能应该是一致的。因此,他经常将诗歌与诗歌进行比较,因为他将诗歌从风格概念提高到与诗歌相同的地位,为接近诗歌风格,实现诗歌与诗歌的相互交流和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以使诗歌的审美品味真正与诗歌并驾齐驱。这里的“自然家庭”理论是针对不同于刘永词的“味道”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丽的风格和广阔的艺术理念,词应与性格一致,作词应表达自己的真实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只有这样,“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才能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文学上反对步人后尘。因此,他对秦观的“学柳七作词”不满,缺乏“气格”。
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是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他将传统表达女性气质的温柔词汇扩展为表达男性气质的骄傲词汇,将传统上只表达爱情的词汇扩展为表达气质的词汇,使词汇能够像诗歌一样充分表达作者的气质和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崇高理想、激情和活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进入词汇世界,改变了词汇作品原有的柔情,开启了南宋辛派诗人的先例。
和苏诗一样,苏诗也经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这种对生活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背景的哲学意义。虽然苏石深深地感到生活就像一个梦,但他并没有否认生活,而是努力超越自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生活态度。
苏词完整地展现了作者从积极转向矛盾和抑郁,努力超越自我适应,不断追求的精神历程和他的个性气质。继柳永和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将歌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从分离走向了一致。
苏词不仅向内心世界拓展,也向外部世界拓展。与晚唐和五代文人文字所表达的狭窄生活场景不同,苏轼不仅大力描绘了作者的日常交流、休闲阅读、修炼、狩猎、旅游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没有什么是写不出来的,也没有什么是无意的。与诗歌一样,诗歌具有充分表达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汇的表达功能,丰富了词汇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汇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汇的艺术品味,正确地将词汇引入文学宫殿,使词汇从“道路”上升到与诗歌具有相同地位的抒情风格。
[img]54112[/img]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改变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的成功表现有两个方面:题序和典故。
有了主题和序言,它不仅可以解释单词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以及创作的起源,而且可以丰富和深化单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使用的大量使用也始于苏石。词中使用的使用不仅是一种替代的、浓缩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而深刻的抒情方式。苏词使用了大量的问题序列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达技巧,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讲,苏轼的“以诗为词”是为了突破音乐对词体的限制和约束,将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的写作主要是供人们阅读而不是唱歌。因此,他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他也遵守词语的节奏规范,但他并不拘泥于节奏。正因为如此,苏轼在写作时很满意,即使偶尔不协调节奏规范。
就像苏诗一样,苏诗表现出丰富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变化、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部分词的风格仍然接近传统优雅柔和的风格,但相当多的作品体现了奔放豪迈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何时》。
在宋代词风转变的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的《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不是一个沉迷于音律的人。他偶尔会唱歌,指出一路向上,让新世界耳目一新,让作者感到自我振奋。”苏轼指出,加强词语的文学性,削弱词语对音乐的依恋,是“向上一路”。后来,南渡诗人和辛派诗人沿着这条路进一步发展。
苏轼的词作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