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苏辙与苏轼的相似之处:同科进士,同朝为官

苏轼和苏辙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以下是详细介绍。让我们看看!

同科进士,同科制举,同朝为官。

苏辙被提升为中书舍人,苏轼时任翰林学士,知制高。苏辙虽然两次被辞退,但都没有获准,只好上任。结果兄弟俩同时掌内外制。

[img]53475[/img]

自从苏哲还朝以来,他们的兄弟已经同时在朝鲜三年多了。他们不仅分为内外制,而且巧合的是,他们还在同一天改变了正确的一天。所谓转对,就是指百官轮流演奏,谈论政治得失。宋朝的转对每次限制两人,所以两兄弟在同一天的转对是非常偶然的。

但是元佑三年五月一日,他们轮到一起了。苏辙有《转对状》,苏轼也有《转对状》。苏辙在《五月一日同子瞻转对》中写道:“对床贪听连夜雨,奏事惊同朔旦朝。…一封同上怜狂直,诏许昌言赖有尧。”

这是人生难得的幸运和幸福。

既有共同的政治荣耀,也有共同的政治顾虑。哲宗元佑六年后,苏轼被召入北京,任吏部尚书,位于苏辙之下;苏轼改为翰林学士承旨,因为苏辙已经是尚书的右丞。苏轼多次疏辞:“兄居禁林,弟为执政,在公朝既合回避,在私门实怕满盈。伏望除臣一郡,以息多言。苏轼辞免翰林学士的根本原因是“翰墨之林,号称内相”;“清要地,众所奔趋”。前一次任翰林学士被新旧两党围攻,这次再任翰林学士也“必难久处”(《辞去翰林学士承旨》)。

苏轼辞翰林学士的同时,苏辙也在辞尚书右丞。

在《辞尚书右丞札子》中,苏辙说自己学无他师,以父兄为师。“后来不幸早孤,(和兄)友爱毕到,抓此成立,都兄之力也。顷者兄弟同列侍从,臣已自愧于心。今兹超迁,丞辖中台,闻政事。臣兄轼适自外召还,为官部尚书,顾出臣下。复以臣故,移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实在不舒服。陛下了解到,情轼为人、文学、政事过臣远。臣不敢远慕古人,内举亲戚,无所回避。只乞宿臣新命,若要和哥轼同为从官,尽力报报,也未必无济”。苏辙辞尚书右丞,除了不愿意越职超迁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在任右司诫和御史中丞期间所写的信多抱怨,难以安定下来。

[img]53476[/img]

他们的政治厄运惊人地相似。

苏轼说:“忧患尔来同”,绍圣四年(1097)二月,“出处平生共”(《同子瞻次过,远重字韵》),惠州苏轼再次贬儋州。

与此同时,苏辙也再次贬低雷州(今属广东)。3月,苏辙获得诏书,沿着三年前苏轼前往岭南贬低的路线前进。4月17日,苏轼也获得了诏书。他们都被命令了,彼此都不知道。

苏轼到梧州(今属广西),才听说苏辙还在前百里处的藤州,很快就要赶上了。三年不见了,苏轼写诗安慰弟弟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也许遥相望。...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苏轼很幽默,他说琼州、雷州虽然被海隔开,但还是可以隔海相望,这正是皇恩浩荡!6月11日,苏轼的兄弟不同于海边,环顾大海,天水相连,茫茫无边;苏轼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大陆,流落在一个孤岛上,不禁伤心地说:“这个岛什么时候得到?但苏轼是一个“善自宽”的人。转念一想,他用老庄的思想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整个中国只是一个岛屿。谁不在岛上?倒一盆水在地下,草浮在水上,蚂蚁附着在草上,蚂蚁觉得这盆水也是无边无际的,不知道怎么爬上岸。但过了一会儿,水干了,蚂蚁爬出来看其他蚂蚁,泪流满面地说,几乎再也见不到你了。“你知道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路吗??“(《苏文忠公海外集》卷4)他们没想到这是最后的区别,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毕业,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他们死后,都埋在一个地方,那就是著名的三苏坟。


苏辙与苏轼的相似之处:同科进士,同朝为官苏辙与苏轼的相似之处:同科进士,同朝为官

,,

  • 历史上秦少游的妻子是谁?他与苏小妹有何关系
  • 说起秦少游妻子,大多都会想到苏小妹。事实上,秦少游妻子另有其人,并非是机智聪明三难新郎的苏小妹。记录秦少游家谱的书籍...

  •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多近视 欧阳修与纪晓岚也在其列
  • 据《中华遗产》记载:曾经有好事者根据史料,列出了一串古代近视文化名人:有战国时期法学家韩非子,有唐代大诗人韩愈和白居...

  • 苏洵简介 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之一苏琏资料介绍
  • 苏迅简介:苏迅(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作家,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

  • 宋仁宗:历史上最宽仁的皇帝之一却也难过美人关
  • 说起中国古代的明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皇帝一定会是热门的选项。而宋仁宗,...

  • 为什么苏轼要求从[天堂]杭州到贫困山区工作?
  • 作为一名“地师级”领导,他愿意在贫穷落后的地区工作,与那里的人民同甘共苦,经常挖野菜充饥。。。这样一个好的干部不是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