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这个龙门在哪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在今天的陕西韩城,一种是在今天的山西河津县。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唐代张守节是第一个持有“陕西韩城说”的人,他在《史记》《正义》中说:夏阳县(今韩城)龙门山。与此同时,住在韩城市尾东乡徐村的冯、同姓,都自以为是太史公的后裔。他们声称原来是司马姓,司马迁被判宫刑,后人为避祸,改姓: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个垂直的,变成“同一个”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证据。
[img]53308[/img]
韩城民间传说:司马迁李陵事件被罪后,其族人多改姓避祸。或者把“司”加一撇改姓“同”;或者加两点“马”改姓“冯”。@ 芝川镇西苑上徐村同姓冯姓的人,都是他的同族后裔。
持“山西河津说”者认为,自古以来,山西河津县就记载了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黄河从西北到东南出禹门,急转弯从北向南流动。据悉,这里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可惜这碑兴修水利时被毁。还有司马姓的居民。陕西韩城司马迁故里有两座司马迁祠,一座名为“汉太史司马迁祠”,另一座名为“汉太史遗祠”。两祠相隔3.5公里,均位于韩城历史名镇芝川镇附近。被誉为“文史之乡”的韩城徐村,居住着许多姓同姓或姓冯的人。两千年来,他们一直遵循“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遗训。清明节期间,他们带着虔诚的敬佩之情,成群结队地来到“汉太史遗祠”,为司马迁祭祀扫墓。据说他们都是司马迁的后人。原因,必须从“李陵事件”开始。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被判刑。为了实现先父的遗愿,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信史,他忍辱负重,在困境中愤怒地写着书,最终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因为《史记》记录了历史事实,在赞扬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谴责了汉武帝的“内欲而外施仁义”。据说武帝读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看到了更多的讽刺和“愤怒”。后来宣帝时,楚少孙博士补充了《史记》,并将《封禅书》的内容补充了《今上本纪》(见陈寿的《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东汉卫宏《汉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武帝怒而砍之。“
[img]53309[/img]
司马迁有一个叫任安的朋友,因为“暴力王子事件”而被斩首。在搜查他的遗物时,监狱官员发现了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向任安报告》。这封信告诉任安,为了完成《史记》的描述,他在遭受了巨大的耻辱后顽强地活了下来。汉武帝看到这封信后非常生气。再加上一群对司马迁极度不满的宠臣的诽谤,司马迁受到迫害,很快就死了。
据传,悲痛中的司马迁夫人(妻子刘倩娘、侍姬随清娱)为了保住《史记》副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字与仲)免受全门抄斩的灾难、司马观(字何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司马迁人怕株连九族,族长司马厚连夜召集主事人协商,决定改姓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二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到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表示“高门续”;后来又担心被官家识破,拿同音字叫“徐村”。“徐”、“续”同音,又有“余村双人”(或只剩下两个人)的含义,暗示司马迁有两个儿子,即长子司马临和次子司马观,以显示司马家族的继承人。司马迁的父子都是西汉太史官,后人逃离“徐村”后,为祭祖司马迁,合族建造了“汉太史遗祠”。如今,“汉太史遗祠”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
[img]53310[/img]
从此,司马迁的后代分别姓“冯”和“同”。如今,每逢清明节,许多前往司马迁坟墓祭祀的人都姓“同”和“冯”。据说他们都是司马迁的后代。
司马迁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后代有什么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