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如何传承和补充的?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
经过司马迁孙杨云的努力,《史记》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有残缺。
[img]53292[/img]
今天的《史记》一百三十卷,与司马迁自序所说的一致。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十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即律书)、自汉兴以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录制了冯商所续的七篇《史记》;刘志数认为,不仅仅是楚和冯,还有15个更新了《史记》。
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有两部《史记》,一部;副本在家里。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孙子杨云开始向社会传播这本书的内容,但篇幅不大,杨云很快被杀。
《史记》成书后,由于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史记》在汉代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诽谤书”,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当时学者也不敢注释。
在西汉,即使诸侯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东平王也拒绝要求朝廷奖励宫廷中的《太史公书》。《史记》中有很多宫廷秘事,西汉禁止泄露宫廷语言,所以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这本书。汉宣帝时,楚少孙在宫廷里读了这本书,其中一些没有向宫廷官员开放。当班固父子时,他声称缺少了十本书。班固家被皇室授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少了十本。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在东汉中期以后广受欢迎。东汉朝廷还下令删除和续签《史记》。在《后汉书·杨终传》中,杨终“被诏删除《太史公书》超过10万字”。说明东汉皇室还是不愿意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除到10多万字出版。被删除后只有10多万字的《史记》在汉代以后就失传了,后来一直流传着《史记》。
唐代,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高度重视《史记》。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都特别推崇《史记》。
[img]53293[/img]
宋元以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林、明代公安派、清代桐城派都非常欣赏《史记》的写作风格。《史记》的声誉与日俱增,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籍不断出现。
增补
在流传的过程中,《史记》也跳进了其他文字,失去了原貌。今天的《史记》中的一些章节或段落不是司马迁写的,明显有补窜的痕迹。比如《司马如列传》中有一句话,扬雄认为自己很压抑,劝百而讽一。《公孙弘传》中有汉平帝元朝圣旨,《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孝顺时被列为九卿语等等。至于《史记》缺篇的补写,裴连在《太史公自序》末注文中引用三国时张晏的话,说《史记》死了十篇文章。“元与成之间,楚先生续集,写了《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卑鄙,非迁本意。"以为褚少孙补了死亡十篇文章中的四篇。张守节的《龟策列传·正义》认为楚少孙补十篇,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卷一也认为楚少孙补十篇。但据《汉书·艺文志》报道,、《论衡·须颂》、《后汉书·班彪传》、《史通·古今正史》等,西汉后期补充了多达17部《史记》。张大可认为,楚少孙是唯一一个真正补续的人,其余的都是西汉史的续写,大部分都是单独的,不同于楚少孙的《史记》[17]。根据相关资料,赵生群认为,除了楚少孙之外,还有冯尚真正更新了《史记》。《汉书·艺文志》保留了冯尚续集的《太史公》七篇文章,作为补亡之作;删除四篇文章应该是续集《史记》的文章。
[img]53294[/img]
古今以来,学者们对《史记》中哪些属于逃入文字也有很多看法。崔适是最具代表性的,他在《史记探源》中认为,《史记》属于今文,由于刘欣的乱七八糟,是杂有古文。刘欣伪造了《左传》,《史记》中出于《左传》的内容,都是刘欣闯入的。此外,崔适还列举了八个理由,证明《史记》断止于“林止”(汉武帝元猎元年),@ “林止”(元狩元年)后的记录都是逃入的。他认为,《史记》中有29篇文章是为后人补充和妄人而继续的。他们是《文帝纪》《武帝纪》《年表》第五至第十(6)八书(8篇)《三王世家》《张苍传》《南越传》《东越传》《朝鲜传》《西南夷传》《循官传》《吸郑传》《酷吏传》《大宛传》《幸运传》《日本传》《龟策传》。崔适还认为《年表》五到九是楚少孙补的,其余妄人继续[19]。崔适的一些观点相当极端。朱东润的《史记考索》附有《史记百三十伪逃考试》一文[20],分析了崔适提出的“十失”、29补充等说法涉及的48篇文章,包括肯定前人和反驳前人。
根据日本学者龙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论》和《史记附益条》,有34篇涉及《史记》补窜的文章,分别是:
本纪2篇:《秦始皇本纪》和《今上本纪》。
六篇文章:《三代世表》、《汉兴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侯者年表自建元以来。
[img]53295[/img]
书8篇: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世家七篇:《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齐悼惠王世家》《曹相国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
传记13篇:《贾生传》、《李商传》、《张丞相传》、《李生陆贾传》、《田叔传》、《李将军传》、《卫将军传》、《平津侯主父偃传》、《司马相传》、《酷吏传》、《滑稽传》、《日本传》、《龟策列传》。
在这些篇目中,有的是楚少孙补的,有的是后人补的。经过详细考察,今人张大可认为,除上述34篇文章外,还有《孔子家族》、《韩信卢婉传》、《匈奴传》、《大宛传》,所有补窜文章都分为四类:楚少孙等续史文章的内容、好人的补亡文章的内容、读者的补窜文章的内容、司马迁在太初附记后的文章内容。共有16篇文章涉及太初以后的记事。22人是司马迁对历史变迁“综合终点”的简要附记,共1541字。这些人和事集中在两件大事上,一件是巫术案,另一件是李陵案。赵生群认为,《史记》记事至于太初,太初之后记载的事件,是后人补窜。
史记是如何传承和补充的?司马迁为什么要分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