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历史密切相关。南京丝织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公元222-公元280)。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东晋末年(公元317-公元420年),将军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所有百工迁至国都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汉、曹魏、西晋、十六国初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
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了一个专门管理织锦的官方办公室——锦署,被认为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
[img]53082[/img]
自元代以来,云锦一直是皇家服装专用品。明代织锦工艺日益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
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江宁织造工作了20年。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艳丽,代表了南京云锦织造工艺史上的最高成就。南京云锦织造在鼎盛时期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业。
1949年以后,政府投资数千万元恢复和保护云锦。南京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复制了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出土于北京十三陵定陵,但云锦仍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全国只有50人真正了解云锦技术。
1954年,“云锦研究工作组”成立,以抢救濒临灭亡的南京云锦。1957年,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南京云锦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一家集研究、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云锦专业机构。
1979年发展到15个加工点,97台织机和300多名外加工人员。还开发了化妆花罗、化妆花纱、化妆花丝等传统品种,恢复失传多年。1970年代至21世纪初,经过努力,南京云锦的科研人员逐步恢复了濒临灭绝的南京云锦织造工艺,收集整理了云锦的图案和绘画,培养了艺术家,恢复了失传品种的“双面锦”、“凹凸锦”、“妆花纱”等,复制了汉代的“素纱禅衣”、宋代“童子戏桃缎”、明代“妆花纱龙袍”等珍贵文物,并收集了900多件云锦实物资料,为南京云锦的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img]53083[/img]
2001年,南京云锦正式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排名古琴之后。2004年,在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南京云锦博物馆”。2003年至2005年,南京云锦研究所生产的“吉祥”品牌南京云锦分别获得南京和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
南京云锦“吉祥”牌商标于2005年10月被南京市评为名牌商标。2005年12月,南京云锦研究所“吉祥”牌南京云锦被质监总局视为首批国际地理标志(GI)该组织推荐的30种地理标志产品之一已成为国际权威组织认可的第一批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南京云锦研究所保留了历史上的妆花技术,成功复制了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过肩龙妆纱。自1979年以来,该研究所已复制了100多件龙袍和配料。
2006年1月,云锦研究所再次受北京定陵博物馆委托,复制明万历皇帝龙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编织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编织技术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朱峰、周双喜,以及江苏汉唐织锦技术的金文。省级传承人是云锦老艺术家朱峰的吴悉尔。
2009年,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南京云锦研究所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首批地理标志使用企业,“南京云锦”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3年,南京唯一一家获得云锦地理标志保护的云锦研究所“吉祥品牌”云锦使用了特殊标志。2013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召开审查论证会议。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四个标准起草单位出席了会议,总结和评价了云锦国家标准实施五年来的情况。
云锦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