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武器在宋代发展迅速。据《宋史·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命令史冯继升入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将火药筒绑在箭杆前端,点燃后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射的气体的反作用力将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宋朝廷献出了火箭、火球、火炬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作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进行了表演。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2644[/img]
火药武器在战场上的出现表明,军事史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使用冷武器阶段到使用火器阶段的过渡。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使用火药的燃烧性能。《武经总结》中记录的早期火药武器尚未脱离传统火灾攻击中纵火武器的范围。随着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火药的爆炸性能逐渐过度使用。
由硝酸钾、硫和木炭粉混合而成的火药被称为黑火药或棕色火药。这种混合物很容易燃烧,而且燃烧得很强烈。如果火药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燃烧,它就会爆炸。火药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氮、二氧化碳)和热量。
原来的小固体火药,体积突然膨胀,飙升到数千倍,然后容器就会爆炸。这就是火药的爆炸性能。使用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可以制造各种火器。北宋使用的不同用途的火药武器是由黑火药燃烧和爆炸的原理制成的。刺藜火球和毒药烟球是爆炸力相对较小的火器。
北宋末年,爆炸威力较大的火器向“霹雳炮”转移、“震天雷”也出现了。这种火器主要用于攻击或守卫城市。公元1126年,李刚守卫开封时,用霹雳炮攻击退伍军人。金与北宋的战争进一步改善了火炮。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和铁壳爆炸性武器。
[img]52645[/img]
这种武器是在元军攻击黄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使用的。《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音如雷震,热量超过半亩,人和牛皮都碎了,没有痕迹,甲铁都透明了”。这种描述可能有点夸张,但却是火药威力的真实写照。
火器的发展取决于火药的研究和生产。《武经总结》记录了三种火药配方。唐代火药硫硝含量相同,为1:1,宋代为1:2,甚至接近1:3。它类似于后代黑火药中硝酸盐占四分之三的配方。在火药中加入少量辅助成分,以达到易燃、易爆、解毒和制造烟幕的效果。火药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
1044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介绍了易燃、易爆、解毒、制作烟幕的三种火药配方。
由于宋代战争的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时设立了军器监管,统治全国军器制造。军器监管雇佣了4万多名工人,分为10个车间,每个车间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书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700支,弓火药箭1000支,刺藜炮3000支,皮火炮20000支”。这些都促进了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
管状火器出现在南宋,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火枪是由长竹竿制成的。首先,将火药放入竹竿中,并在战斗中向敌人喷洒火药。陈规守安德时,用了20多把长竹竿火枪。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作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制成的。与火枪不同的是,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燃烧人,而突火枪配备了“子巢”。火药点燃后,会产生强烈的气体压力,并射出“子巢”。“子巢”是原始子弹。
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现代枪是由管状火器逐渐发展起来的。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飞跃。
[img]52646[/img]
突火枪也被称为突火枪,也许它是由竹筒制成的。《永乐仪式》引用的《行军说明》一书中提到,宋代守城时,用火枪杀死了登上城头的敌人。元明时期,用竹筒制成的原始管状火器改为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枪”。
1332年的铜火枪是世界上最早有铭文的管状火器。
宋代火药的军事应用是什么?两宋时期有哪些火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