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没有内外之兵,得息肩于田亩,天下富裕。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早期的和平繁荣。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一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共62年,西汉王朝实施了中国古代典型的轻赋薄赋政策,农民负担最轻。自文帝13年(公元前167年)以来,全国田赋已连续11年免征。在此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消失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独一无二的。@ 历史上公认,西汉早期70多年来农民负担一直很轻。
[img]52523[/img]
其次,人民富裕,社会稳定。守护者吃肉,是官员的长子,居民认为自己的名字。老朋友爱自己,重犯法,先仁义后耻辱。这个时候,网疏民富。”这样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第三,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国家财政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有烂贯之钱”。当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所有的玉都满了,而府库里的余货钱,京师的钱累积了巨大的钱,腐朽而不可学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满了暴露,直到腐败不可食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财政实力如此强大是罕见的。
由此可见,西汉时期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和平繁荣,是通过轻兵薄赋政策获得的。汉初“无为而治”的国家政策不是“无为”,而是积极的“有为”。即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尽量减少对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确保农民劳动得到稳定的报酬。
在消除农民生产干扰方面,一是减轻政府对农民的服务负担,二是打击强者对农民的侵权;在保障农民收入方面,一方面大幅降低农业税,另一方面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稳定价格。在和平繁荣时期,国家财政收入高、富人收入高不是标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财富,特别是农民的财富。
历史评价
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税收负担,重点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封建统治。两代人继续大力实施这一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img]52524[/img]
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他注重减轻人民负担,经常发布减租令。在高祖和吕后改革的基础上,文帝对秦朝的严厉惩罚和严厉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员军队,尽最大努力维持和平关系。这种做法不仅起到了“御胡”的作用,而且起到了发展边境的作用,是汉代耕作的先例。
汉景帝引导人民走向善良。通过使西汉王朝的统治在人们心目中高度合理化,实现了文景之治。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景帝确实是一代明君。文帝时期清明,社会稳定。
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相对富裕。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是鄙颉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北京大师的钱累积了一万元,腐朽而不可学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满露积在外,腐败不可食用。由此可见,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确实被称为太平繁荣。因此,史家称这一统治时期为“文景之治”。
在汉代统一王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政治进步和经济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文景之治是什么?文景之治对西汉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