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是中国西汉景帝时期诸侯国的叛乱。御史大夫赵错在汉景帝即位后,提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利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此时,吴王刘英以“清君侧”的名义与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合作发动叛乱。叛乱在三个月内平定,因为梁国的坚持和汉将周亚夫率领汉军的进攻。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2525[/img]
七国之乱是地方分离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静标志着西汉诸侯权力的威胁基本消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起因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御史大夫赵错开始与汉景帝计划削藩。两年前(前155年),赵错向景帝上了《削藩策》,再次上了陈诸侯的罪,要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楚王来朝的时候,赵错趁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要求杀他。
汉景帝下令赦免死罪,改为减少东海县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减了他的河间县;胶西王刘昂在出售头衔时作弊,削减了他的六个县;随后,景帝与大臣们讨论了削减吴王刘英的封地问题。
汉景帝的削藩行为在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吴王刘英担心削地没完没了,所以他想谋反。于是他亲自去了胶西,同意了胶西王刘昂的反汉事成,吴和胶西分天下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和齐国老地区的其他国王相遇。吴王刘英还派人到楚、赵、淮南等国,通谋起兵。
[img]52526[/img]
不久,汉景帝降诏砍夺吴王刘英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书传到吴国时,吴王刘英立即谋杀了吴国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并与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英在中国招募了所有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参军,聚集了30多万人。他还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他以“请杀赵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向西举兵,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吴楚七国的混乱。
影响
七国之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利用这一机会,收集了各诸侯国的支郡和边境县,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实施贾毅“众建诸侯,少力量”的计划,先后将王子分封为王子;
[img]52527[/img]
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员和征税权。诸侯王不得继续管理封国,皇帝派遣官员;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变丞相,裁掉皇家历史医生等大多数官员,使诸侯王失去政治权力;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国家,无权询问封国的政治事务,只能按照朝廷规定的金额收取该国的租金税作为工资。
到目前为止,中央政权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诸侯王的权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削弱。虽然诸侯国仍然存在,但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与汉县没有什么不同,不再具备与中央政府对抗的物质条件。
平叛战争的胜利和中央集权的巩固使西汉王朝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汉族对匈奴的反击也逐渐拉开帷幕,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另一方面,它也缓解了原诸侯王力量下人民的艰苦生活,使文景治理的利益真正覆盖了全国。可以说,它为汉武帝时代的壮丽和多年的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国之乱是什么?七国之乱对西汉有什么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