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能找到的“罪己诏”模型是《尚书》中的《汤高》和《秦誓》。文字详细,可以作为模型,是吕氏春秋时期后代常用的格式语言:“余一人有罪,不如万夫……”讲述了商汤罪己的故事。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 古人认为“罪己诏”的起源是从“禹汤罪己”开始的。据古籍记载,大禹登上帝位后,有一次不小心看到犯罪人,伤心地哭了起来,问为什么。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用尧舜的心为心,给君,人民用自己的心为心。
[img]52477[/img]
余见民心松弛,深感愧疚,认为自己没有成为皇帝,于是自省自责,主动承担失查和保护的责任。商灭夏后,唐也告诉世界,安抚民心。这份通知的历史被称为“唐高”。在“唐高”中,唐回顾了自己的错误。余和唐“罪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们被附会神化,成为后世皇帝的“罪己诏”。
周成王平定管叔和蔡叔的叛乱后,担心“家国难以忍受,陷入困境,陷入困境”(《诗经·周颂·小雨》),反思了灾难的原因,自告奋勇:“莫给蜜蜂,自求刺痛”(大意是:没人牵扯我,灾难拖累了自己)。
《尚书·秦誓言》描述了秦穆公在劳动教师远征中遭遇失败,付出了数万名士兵的生命后,也做出了“罪己诏书”。结论是:“如果我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后代李民,那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国家和平也是我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颁布“罪己诏”的人是汉文帝。公元前179年,有人建议汉文帝早点立王子。如果汉文帝不同意,他会颁布“诏书”说:“我既不道德……”这意味着如果我现在立王子,会加剧我的不道德。同年冬天,汉文帝又下了一个“罪己诏”。
[img]52478[/img]
除了《二十五史》的帝王本纪,古代帝王“罪己诏”的资料也有《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补遗》、《续资治通鉴》,以及宋代《册府元龟》、明实录、清实录、清东华录、历代记事本等。
一位名叫萧瀚的学者,在唐太宗全集中发现了28份唐太宗的“罪己诏”。;在《二十五史》中,发现下过罪己诏的周成王下了二百六十条“罪己诏”,另外四条是以汉武帝命名的“轮台诏”,两条是崇祯皇帝的“罪己诏”。
若包括袁世凯在内,在中国历史上,共有89位皇帝下过罪己诏。最早的一个是公元前179年下的汉文帝,最后一个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下的,整个时间跨度为2085年。如果以“二十五史”为限,那么最后一个“罪己诏”的颁布时间应该是1895年5月2日,时间跨度是2074年,平均8年就有罪己诏。
各朝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分别为:如果包括吕后,两汉有十五位下过“罪己诏”;接下来三国有一个,就是魏文帝;还有吴国、晋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朝、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历史上《罪己诏》是怎么来的?哪些皇帝下过《罪己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