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俗称“小方盘城”,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根据两关”时期。“四县”是指武威县、张掖县、酒泉县、敦煌县,两关为阳关和玉门关。玉门关不仅是河西长城防线上的重要据点,也是丝绸之路至西域北路的咽喉要塞。它在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玉门关遗址广义上包含的范围比较大。玉门关遗址包括2座城堡、18座长城和20座烽火台。两座城堡是指小方盘城和大方盘城;长城沿线有20座烽火台呈T形分布。玉门关遗址,俗称“小方盘城”,只是玉门都尉的地方。军事机构的指挥中心相当于将军府这样的办公场所。从内部结构来看,建筑面积为630平方米,应为上下两层土木结构。
[img]52412[/img]
在城墙的东南角,有一条马路可以爬到顶部。如果你爬到顶部,你可以看到一个通道夹在两个女墙的内部和外部。外墙高度约为1.2米至1.5米,内墙高度约为1米。一般士兵是站在这个顶部巡逻,可以站在守望门外。
玉门关建在这样一个位置,有很多方面要充分考虑。就关口的军事防御功能而言,它必须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观察,除周边沼泽外,地势最高,占据戈壁平原地区的据高点,站在近10米高的墙上。环顾四周,视野非常开阔,任何方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入侵。
走在戈壁沙漠中,最缺水的是水,如果没有水,几乎寸步难行。要穿越玉门关外的沙漠戈壁,必须在这里补充足够的饮用水。玉门关北面是一片非常广阔的水域,守住水就等于守住了生命线,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能牵制敌人。玉门关周围有五条水系,最大的是北疏勒河水源。2000多年前,疏勒河的水流量非常大。据历史记载,河仓城边塞士兵可以通过船运输食物,能够行驶的河流水流量肯定不小。
[img]52413[/img]
连绵不绝的长城从玉门关向西向东修建,连接到南方的阳关。@ 占据地理位置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长城建设较早的国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然而,西北戈壁没有与大陆长城建设相同的石头和粘土。士兵们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当地材料,用红柳和芦苇夹砂石层层夯实汉长城。灯塔采用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的设置,白天放烟,晚上放火,传递军事信息。
玉门关的长城和长城线上的烽火台有两个方向:一个向南与阳关相连,另一个向西延伸,东南与敦煌县相连。这样,玉门关、阳关、敦煌县就构成了全面发展的趋势。无论哪一方遇到困难,都可以得到双方的支持。在军事部署上,古人做到了“进攻、退却、守卫”。长城可以防御敌人的入侵,烽火台可以有效传递信息。
[img]52414[/img]
很多人会问,“玉门关”这么漂亮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其实一直有很多说法。据说中原与西域贸易交流后,新疆和田美玉深受皇帝和贵族的喜爱,献给皇帝的和田美玉被送到皇帝那里,所以被命名为“玉门关”。
据说古代商旅从西域回来时,经常在玉门关外迷失方向。因此,商人们投资在关城门上镶嵌一块宝玉。每天晚上,这块宝玉都会发光,引导人们朝着方向前进。当然,这个传说并不值得信赖,历史也有自己的真实记录。
千年前,玉门关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坚实的军事防御体系和重要的水源条件占据了这一重要的关口。虽然玉门关没有当年的繁华景象,但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它仍然是中国保存汉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最完整、最完整的遗迹。
这里还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如刷子、砚台、织棉、狩猎工具等。中国第四张西汉纸是在这里出土发现的。早在蔡伦(东汉)造纸100多年,还出土了汉代粮食、汉简等。汉简内容丰富,有诏书、法律等多种内容。
玉门汉长城是如何走向的?为什么要在玉门修建汉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