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舍,即宋代民间艺术表演场所“瓦舍”,是戏剧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地位独特。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根据各种历史记载,南宋临安有24座瓦舍,不包括“独勾栏瓦市”,即瓦舍内只有一个勾栏娱乐场所。大多数瓦舍都有多个钩栏,每个瓦舍的钩栏数量不同。《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只有北瓦大,有13个勾栏。此外,临安还有那种“独勾栏瓦市,稍远,在茶馆里做夜场”。每个钩栏中能容纳的人数大小不一。而且每一个勾栏的表演都是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都在进行。
[img]52307[/img]
据《东京梦华录》第二卷报道,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每个钩栏的表演从早上到晚上,从春天到冬天,一年四季都在继续。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荣记录》所说,临安市民“深冬寒月无社火,却在瓦市消遣”。《东京梦华录》说:“不要风雨寒暑,天天看人。”
可以想象,在临安的20多个瓦房里,大约有数百个钩栏在表演,每个钩栏里有数千或数百名观众在观看戏剧。粗略计算,杭州每天有2万至5万名戏剧观众,每年有700万至2000万观众。
虽然南宋“钩栏”的所有物理遗迹都消失了,图片形式的记录也完全消失了,但它的描述仍然可以从广泛的文本记录中找到。古墓中也有一些雕塑和壁画图片,虽然不直接描述钩栏,但也可以找到参考的痕迹。
根据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杜善夫的《庄家不知勾栏》、无名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当代学者廖奔的《中国古代剧场史》等文献记载,经总结,得出以下关于勾栏的结构资料:
1、整个勾栏剧场是木结构的,完全封闭,只有一扇门供观众进出。
2、在钩栏内,舞台分为前面的“舞台”和后面的“戏剧室”。舞台周围被栏杆包围着,被称为“钩栏”,它画着各种图案(见莫高窟112洞西方净土变化的壁画部分)。舞台和后台的戏剧室由“鬼门道”进出,舞台和戏剧室被“围巾”隔开,上面画着雕像(见山西洪洞霍山明英宫壁画杂剧场)。
[img]52308[/img]
3、观众席分为神楼和腰棚。神楼是面向舞台的地方,位置相对较高。还可以放置观众席,如供奉的梨园神;腰棚是围绕舞台的木制观众席。观众席上没有座位,每个观众都有座位。座位没有编号。先到先坐。
4、观众中还有等级,包括“金座”和“青龙头”。金座是留给皇帝的,当然是在舞台中间最近。据古代“左青龙右白虎”介绍,“青龙头”是舞台左下门附近最好的位置,“白虎头”靠近舞台右上门。
5、舞台一侧有“乐床”,原本是放置乐器的地方,成为乐队在勾栏演奏时坐着的地方(见山西吉山马村五号金墓杂剧雕砖“乐床”图)。
6、勾栏门口,贴着“招子”,是五颜六色的。上面写着当天演的是什么戏,名角的名字等等。
7、大门入口处还挂着“旗牌”和“账号”,旗杆上挂着“靠背”。这些东西的风格还没有留下来。现在没有办法参加考试,但可以从其他图片中参考。账号是丝绸的,上面写着金字,类似的横幅挂在大门口。
宋代瓦舍简介,《东京梦华录》是如何描述瓦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