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在长期的牧羊人狩猎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歌舞音乐。其早期音乐简单简单,具有原始狩猎和原始宗教色彩,被称为民族音乐。辽国成立后,辽国皇帝确定它是民族音乐,即辽国在大型聚会、祭祀、宫廷礼仪等场合演奏的音乐。下面是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辽国皇帝在中原音乐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并没有忘记支持传统国乐。《辽史》记载,辽太宗精通音律,派宫廷乐官收集民间传统曲调,将中原传来的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使辽国国乐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同时与中原音乐相匹配。辽国皇帝将国乐尊为上乐,以显示国乐的重要性,其地位高于其他音乐类型。
[img]51810[/img]
据《辽史》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辽军突破后晋都城后,耶律德光将后晋所有乐谱、乐架、与艺术有关的书籍、艺术家、器皿全部转移到辽国。后晋的掠夺极大地丰富了辽国的文化艺术,形成了辽代的许多音乐形式。
除了传统的国乐,雅乐、大乐、散乐等艺术形式也出现在辽代音乐中。
辽代音乐完全继承了唐代音乐的音乐特色,雅俗共赏,可以调节现场气氛。在辽朝宫廷中,有独立的音乐机构,排练和表演规模都很大,经常演奏唐代著名的音乐。《辽史》记载,辽圣宗统、元年封太后、元年庆祝太上皇帝生日等场合都演奏过音乐。
据《辽史》记载,大部分音乐都是在宫廷里演奏的。唐代有七宫、七商、七角、七羽、二十八调。辽朝还在用,但是名字不一样。“七宫”被称为“力丹”,“七商”被称为“鸡知旦”,“七羽”被称为“一般相关”,这些都是契丹语的音译。二十八调的具体名称与唐代的名称完全相同,遵循汉音。
辽代大乐使用的乐器可以在《唐书》中找到,但差别很小。与《唐书》中记载的乐器相比,《辽史》增加了建筑、大竖琴、小琵琶、吹叶、尺八笛、毛鼓和贝类,减少了楷鼓和鼓。而且《唐书》中的乐器都是一个人演奏的,《辽史》中的毛鼓和贝类都是两个人演奏的。
至于在重大场合演奏的雅乐,唐代有“熊熊部”,表演时要搭一张多高的桌子,在上面演奏雅乐,也叫“十二案”。《辽史》也有相关记载,“辽杂礼,朝会设熊熊十二案,法驾前后部提倡,各官卤薄都有提倡音乐。”从《辽史》中,我们可以更详细地看到《熊熊部》的具体表现。
[img]51811[/img]
在民间,散乐很受欢迎。“散乐内容广泛,如角抵、百戏、骑射等娱乐表演都属于散乐,深受民间人民的喜爱。契丹人擅长唱歌跳舞。他们通常先做歌词,然后用乐器组成歌曲。歌曲结束后,他们用乐器唱歌。有的伴奏自己唱歌,也就是自己唱歌,有的伴奏自己唱歌。”段秀华说。
辽朝散乐深受唐代和五代后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它与契丹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据《辽史》记载,其演奏乐器有:琵琶、笛、笛、笙、五弦、竖琴、方响、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拍板等。散乐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乐队有两排,前排第三人,一个低矮的舞者随着节拍跳舞。
据《辽史》记载,公元914年正月,辽国刑部准备处决数百名乱党。行刑前,刑部允许这些人庆祝一天。这些乱党在宴会上,要么唱歌要么跳舞,要么喝酒玩乐,要么打角,要么射击。由此可见,散乐深入契丹人的生活。
为什么辽国的音乐文化如此发达?如何记录《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