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人们对权力的渴望是无限的。也许只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让一个人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他不敢放弃权利,安享晚年,“诚恐离兵为人所祸”。既为子孙计,又为自己失败,国家倾危,是因为不能慕虚名而实祸,这不能为此”。但南宋前三位皇帝依次选择禅位,但并非都是“安全感”。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0969[/img]
宋高宗在绍兴32年(公元1162年)匆匆确立了王子,并匆忙成为禅宗。他的理由是“累勤”。说白了,他当了35年皇帝,太累了!的确,他跑得太累了!赵构在位期间,从靖康之到南宋立国,再到各种“南巡”,可以说一点也不闲着。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赵构是非常不幸的——虽然他成为了皇帝,但他已经是孤独的,可以说没有亲戚;但他很幸运——他成为了皇帝,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但是为什么他在当了35年皇帝的情况下选择退位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赵构的脸被打得太疼了!
面对强大的金国,赵构一直选择割地补偿,并在中国制造了金国不可战胜的错觉,但小虞允文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岳飞的被杀在当时引起了民愤。大学生张伯林曾在太学墙上写道:“夫差,尔忘越王杀尔父?”剑锋直指当朝皇帝。赵构心想:这种情况下,自己退了算了,让别人轰下来就不好了!我们不想一辈子发生两次“苗刘兵变”!
[img]50970[/img]
在之前的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说,赵构虽然退位了,但在很大程度上退位了,在宋孝宗朝当了25年太上皇。但宋孝宗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许多成就,被后人评为南宋最有成就的皇帝。登基后,在赵构的指示下,他向岳飞平反,启用了主战派,后来又发动了“隆兴北伐”。但此时正是金国盛世,南宋“有恢复之君,无恢复之臣”,宋孝宗十分无奈。而且,赵构在1187年去世,孝顺的赵敏要去服丧,于是决定把禅位给儿子赵敦。
[img]50971[/img]
宋光宗“禅位”的原因比较清楚——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据说他父亲选择禅宗位置的原因之一是他觉得自己不年轻,应该成为皇帝,所以他在父亲面前染胡子,父亲明白他的意图,然后选择禅宗位置。光宗即位后病情加重,基本无法处理朝政,后来大权落在李皇后手中。后来大臣们真的受不了这个疯子,于是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在当朝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让皇帝把禅位给太子赵扩,后来的宋宁宗。
为什么宋朝皇帝喜欢当太上皇?是因为这样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