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内政交给诸葛亮,兵权交给李严,让他们帮助刘禅。刘备临死前不信任诸葛亮,故意试探他。据《三国志》报道:张武三年,先主于永安病认,召亮于成都,属于未来事,称之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之,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圣旨后主说:“汝与丞相从事,事如父。诸葛亮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自立的力量,李严、赵云、魏延都是自己的障碍。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9902[/img]
一是决心铲除李严
在益州,刘备是一个典型的外国人统治当地人的政权。刘备最初的政策是重用东洲派如法正等,压制当地势力。孤儿时期的想法是三权分立,以儿子刘禅的皇权为主导,以诸葛亮的内政和李严的军事权力为制衡,荆州派诸葛亮利用蜀汉大臣之间的派系势力掌管内政;东洲派李严掌握军事权力;益州地方势力给予镇压政策。无形中给了皇帝刘禅最大的优势,不管刘禅倒在那边,那边都会得到实权。
诸葛亮有夺权的想法,当然要破坏三权分立的政治局面。赵云虽然是刘备的老部门,但表演的机会很少,缺乏吸引力;虽然魏燕也是荆州派的代表,但他对政治一无所知;东洲派的李燕不同。在诸葛亮看来,这是一个“流动的一部分,停滞不前”(处理事务如流动,非常合适,取,放弃从不犹豫)的角色;他也是荆州人,但进入四川较早,与两个州的官员有关,容易形成自己的力量;李燕白帝城托孤虽然处于副二位,但却掌握着兵权,这是一把挂在自己头上的利剑。既然这是一个威胁自己权力的人,当然要根除。
[img]49903[/img]
二是夺取兵权。
诸葛亮封侯,开府,建兴元年担任益州牧。当时蜀汉的地盘仅限于益州,州牧成了实际的皇帝;更重要的是,开府治事,“政事细致,威力明亮”成了必然。皇帝必须有兵权作为保证,否则就像傀儡一样,诸葛亮知道这一点,他必须获得兵权。刘备夷陵战败后,南部益州势力雍凯首先发动叛乱;随后,少数民族在高定的领导下起义;之后,祁太守朱褒发动兵变。
[img]49904[/img]
正常情况下,李燕领兵镇压是最合适的:叛乱发生在南方,靠近巴州(巴州即重庆),从这里出兵省时省粮,最快。但诸葛亮以“诸将才不及已,意欲必往”为借口。当时,王连曾劝他“不要以一国之望冒险”。诸葛亮宁愿不平息叛乱,也不愿让李燕出兵,显然是因为他不想让李燕掌握兵权。经过近三年的观望,诸葛亮终于找到了自己领兵的机会,趁机把兵权收入囊中。秋南征回后,没有把兵权还给李燕。准备北伐时,诸葛亮将李燕调到江州,命令其率2万人入驻汉中,管理北伐军后勤。
三是利益麻痹。
为了麻痹李严,诸葛亮在李严的头衔上下了一番心思: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假日、加光禄勋,建兴四年被封为前将军。显然,前将军只是虚职,威望比不上关羽的前将军。然后又封魏延为征西大将军、南郑侯(高于乡侯一级)、凉州刺史等,虽然也是虚衔虚职,但也压李严一头,魏延毕竟是刘备的老部,谈资历,谈军功,都让人无话可说。李严也没什么好说的,吃了一个暗亏。
刘备为什么要把兵权交给李燕?渴望北伐的诸葛亮是如何夺回兵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