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就是这样描述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著称的案例。曹操率领20万军队南下。孙权和刘备在赤壁遇到了5万军队。孙权和刘备联军利用曹军不熟悉水性的弱点,用火攻击曹操水师,然后水陆并进,打破曹军。赤壁战争结束后,孙权稳定了江东的统治,刘备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8447[/img]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15万或16万名北方士兵中筛选出8万步兵和1万骑兵。然而,并不是所有被调到南征的军队都参加了战争。旱路的运输限制了参战人数,即上限兵力只有5万或6万。如果超过这个人数,一方面道路堵塞,更重要的是,没有办法保证后方供应。
至于荆州兵,总人数达到七八万,但南四郡只安抚,曹军从未去过那里,调动的兵力是襄阳的两万多人。
这样,曹操南征总兵力,即78万人,孙权和《三国志》的记载来源基本不大。孙权给周瑜3万名士兵参加战争,刘备1万加1万人,双方总兵力5万人参加战争。当后代作家以战争为主题创作诗歌、文章和小说时,他们经常故意渗透到夸张和附属的组成部分中。曹操的兵力有80万、100万等夸张。
据说这场战役不是以5万兵力打20万兵力,而是5-7。双方的兵力差别不大,也不是以少胜多著称的战役。
赤壁之战双方伤亡人数:
原曹操人数:曹军20多万人(称为80万人)
死亡人数:曹军“伤亡过半”
周瑜原人数:12万人
死亡人数:2万左右
总死亡人数约847600人
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img]48448[/img]
赤壁之战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顶立格局正式形成,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作用。
赤壁战前,曹操有很大的优势:一是曹操“威胁天子,命令诸侯”,诸侯自然难以在道德上竞争;二是曹操以新胜军南下,气势恢宏,@ 曹操的兵力是孙、刘两家的数倍。由于曹操有这样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加辉煌。在这场战争中,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回到北方,没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地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攻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入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打破曹仁军。刘备回到夏口,想追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第二年,曹仁被迫撤退。为了抗拒曹操,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刘备乘势获得荆州大部分,包括武陵(今湖南常德郡治)、长沙、桂阳(今湖南郴县县县)、四郡,如零陵(均在今湖南境)。后来又夺得了刘璋的益州。根据江东的说法,孙权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分裂局面。
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双方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