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废除李燕?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李燕被废除是他的罪魁祸首,他不能责怪诸葛亮。另一种观点是诸葛亮故意压制李燕。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47694[/img]
例如,余明霞先生认为,李燕完全是“奸诈自私、阴险残忍、不注重国家事务的坏人”。例如,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军出兵三路攻打汉中。诸葛亮让李燕带领2万多人到汉中,让李燕的儿子李峰成为江州的总督。然而,李燕“穷,无意”。
再比如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让李燕督促办粮运。李燕运气不好,天下大雨,粮草无法及时运输。李燕让人给诸葛亮发信息,让他退役。但诸葛亮退役汉中后,李燕大惊小怪地说:“军粮饶足,为什么还?”
用陈寿的话来说,李燕想“解决自己的责任,展示自己的内疚”。后来,李燕写了一封信,说:“军伪撤退,想引诱小偷与战争作斗争。”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出具李燕前后的信。李燕很穷,只能坦白,愿意受到惩罚。因此,李燕被废为平民,迁往梓潼县。
[img]47695[/img]
但此事可疑,田余庆先生讨论道:
“李燕的行为太可笑了,不符合常识,一点也不像一个总是‘以才称’的人、‘有能名’、在蜀国地居分陕的人所为,被誉为“部分如流,趋舍失滞”,颇疑其间还有另一篇文章。
即便如此,李燕的一系列行为也值得怀疑。例如,他“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劝良要受九锡,进爵称王”。对后一种行为有两种理解。一是李燕要想晋升,首先要鼓励诸葛亮晋升。二是李燕要陷诸葛亮于不义。无论做什么理解,李燕都是恶意的。
@ 李燕有很多问题。首先,他很难一起工作。当时有一句民间谚语,“很难相处,李鳞甲”,意思是李燕身上有鳞甲,摸不着。这句话记载在《太平御观·江表传》和《三国志·陈震传》中,一定是真的。第二,他喜欢挑拨离间。
根据《通鉴》,胡三省注:“苏秦、张仪说李平复是反复诸侯之间的事”(李燕于建兴八年,即公元230年,改名为李平)。这句话可以通过《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引用诸葛亮《正议》的“二三子多逞苏、张诡异”来印证,可以接受。李燕的“苏张之事”指的是他喜欢挑起新老人的矛盾。
[img]47696[/img]
尹云公先生认为,李燕在“光明正大、自信”中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他建议诸葛亮加入九锡,晋升为魏王。在尹云公先生看来,他真诚地想让诸葛亮难堪。因此,正如李燕所料,诸葛亮非常恐慌,不得不立即表达自己的心。
@ 尹韵公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他排除异己,不能容忍李严染指最高权力。
诸葛亮为什么要废除李严?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