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象征。李元浩命令野利仁荣创作西夏字,记录党的羌族语言。据说野利仁荣是一个充满诗歌和书籍的怪人。接到圣令后,他已经住在一栋高楼上好几年了。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野利仁荣在创作西夏字时,采用了与汉字相似的方块字形式,吸收了当时吐蕃和维吾尔语拼音的合理成分,制作出“字形方整,类八分,画相当重复”的新字。当时,新创作的词被称为“藏书”和“藏字”,元代被称为“河西字”,后人被称为“西夏字”。后人用这样几首诗来总结和赞美西夏字:
西夏古国创文字,六种合成倍可佳。
对称交换会音意,反切长音妙如花。
[img]46667[/img]
西夏文《孝经》出土于黑水城,蝴蝶装。整本书基本保存完好,很多地方都用朱砂笔校改过。《孝经》全文草书简洁流畅,结构均匀自然,是西夏草书的代表作。
西夏有6000多种文字,在创作原则、文字结构、具体文字笔画、字体形式、写作规则等方面都没有摆脱汉字的影响。西夏文字由点、水平、垂直、撇、抑制等基本笔画组成,大多在10幅以上,常用字6幅以下仅占总字数的1%左右。
整个字的笔画比较匀称。就字体的局部而言,使用了太多的笔和笔,所以西夏文字的四角往往比较饱满。西夏文字的这些特点使其比汉字更像方块字,充分展现了方块字的古典美。
西夏字可分为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楷书主要用于雕刻和雕刻。行书和草书是日常的手写风格,篆书主要用于印章和纪念碑。其他书法风格的使用远不如楷书风格频繁。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西夏文字大多是相对整洁的楷书风格。
西夏文字在文字构成上大多是意义词。虽然西夏字的构成比较复杂,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它的组字规律,就可以批量理解西夏字,比汉字更有效率。党项羌族人把文字当成生父母,给予高度重视和评价。
从创作到使用,任何文本都必须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文本的创作不能归功于某人。客观地说,文本的创作者在组织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野利荣仁就是这样一个人。直到今天,内蒙古阴山西山顶的岩石上还有“文字父母”的西夏题词。
由于元浩的积极实施,西夏文字在西夏迅速推广。从官方文件到民间日常生活的记事,都是用西夏文字写的。
[img]46668[/img]
西夏文写作和印刷的文献非常丰富,现有的西夏文献也非常可观。其中,西夏学者用西夏文写了很多作品。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失踪了,只保留了一点。例如,“同音”也被称为“韵律系统”。这是一本由西夏文编写的“同音字典”。它不仅是现存最早的书籍,也是研究西夏语音系统和构建西夏语音的宝贵材料。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语言的必备工具书。@ 《文海》、《要集》、《五音韵》等书籍都是西夏语言的重要资料。西夏党项羌族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西夏文,编写了如此多种字典辞书,令人惊叹,这也说明党项羌族的文明水平和文化修养都相当高。
西夏文字从创作到停止使用经历了近五个世纪。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继续在中国西北地区使用,在元代,西夏文字具有很高的地位,是六种公认的文字之一。居庸关云台门洞,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修建,刻有六种文字,其中一种是西夏文字。
根据河北保定出土的弘治十五年(1502年)雕刻的西夏文石楼,明孝宗弘治年间一直延伸到西夏文字。
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这样一种被广泛和长期使用的民族文字已经成为一种无人能知的“死文字”。西夏文字的重新发现始于清朝,由清朝著名的西北历史学家张舒偶然发现。张舒,字伯月,号介候,武威人。他是一个“博览经史,都有汇编,游览世界半天”的人。曾在贵州玉屏、四川屏山、江西永兴、湖南泸溪等地做过知县,对关龙文献有着浓厚的兴趣,包括《五凉旧闻》、《姓五书》等。
张舒于嘉庆九年(1804年)回到家乡甘肃武威养病。有一天,张舒和朋友们约好去清应寺。寺内有一个碑亭,前后都是砖砌的。当地传说这块碑不能开封。如果有人打开封砖,就会有风雹。然而,张舒渴望知识。他要求当地主持人拆封,并承诺如果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他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img]46669[/img]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尘封已久的碑亭被拆除并推出。高碑一侧的文字是方形的。乍一看,他们似乎都知道,但仔细看,他们一个字也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西夏文字和汉字“论末不同,考本相同”,这也表明西夏文字是汉字的孪生兄弟。另一方面,上面刻着汉字。张舒通过汉语记录了解到,这座碑是西夏时期的“重建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
碑上看似熟悉却不懂的文字,应该是失传已久的西夏文。张舒的发现不仅推出了这一重要文物,也让死去已久的西夏文再次为世人所知。可以说,张舒是第一个识别西夏文字的学者。
野利仁荣是如何创作西夏字的?后人如何总结和赞美西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