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在九品中正制成立之初,魏晋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遵循东汉乡镇评价的传统,在战争时期人口流动的条件下发展,也适应了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压制了豪门的浮华风气。曹操不是一个著名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宦官集团的一员,他反对名人。许多名人看不起曹操,反对曹操的政权。因此,曹操必须压制以清议名人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例如,破坏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旅行是其中之一。

[img]44209[/img]

然而,在战争期间,曹的政权仍然依赖于当地的名人。他们在农村享有很高的声誉,不可能完全废除农村的评论。曹氏政权所能做的就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让名人与政权合作。这样,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方名人,以建立中正官专门执行的第一人物作为参考。但另一方面,地方名人的清议也便于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

从曹操开始,以品第的方式选拔官员,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如《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乡党,品其名,犹不失曹从事。乘坐竹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然而,中正的名字出现在曹丕任魏王之后。《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晏,(中略),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迁为尚书。制作九品官方法,群建也。”

魏初中官,州为州都,郡国为中正。比如《三国志·魏志·常林传》引用《魏略》以吉茂、时苗等人为《清介传》,传说:“...先时国制九品,各使各县选择中正...茂同郡羌族校尉王燕,前数为郡守,不称为清白。而燕子嘉仕历诸县,也复为通人。嘉时也是散骑郎,冯义郡移嘉为中正”。

由此可见,县中正是由各县长官选出的,而且是现任官兼。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曹政权的目的,即容易形成朋友党浮华风格的名人的私人评价由政府统一管理,县长官选出现任官员担任中正和职业领袖。中正品第一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个家庭,一个形状,一个产品。《太平御览》卷214《晋阳秋》:由于中正,陈群是官部尚书,制九格登用。本世考试,然后授予。“说明魏时已经重家,但还不是完整的标准。

由于政治和军事需要,曹操多次下达只有才能的命令。在品第人物中,虽然家庭背景不容忽视,但在早期阶段,恐怕他更注重才能。比如《宋书·恩幸传》:曹魏在九品中建立了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不谓世族高卑。”

汉代选举已经参考。状态是对一个人道德才能的具体描述。中正的状态往往止于一两句话,这是一个总的评论。产品是根据家庭背景和行为状态综合评价的。分为九等,一品为虚位,二品为最,初期二、三品仍为上品。这里的产品是“正品”,不同于官方产品。

魏初,中正定品尚重乡论。曹魏初期,县是以县为基层的,县是真正发挥品第人物作用的。他们仍然由当地士族控制,州只是一个简单的讨论。中央富裕家庭尚未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他们服务。但曹芳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逐渐发展

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州中正的建立。根据当时权重于朝的司马懿的建议,设立了它。《太平御览》卷265《傅子》: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制,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各为代目。总之,州置都。晋宣帝除九品外,州置大中正,议说:案九品之状,诸中正既没有料到人才,以为可以除九品制,州置大中正。又有《通典》卷32:“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所以有大小中正,用人很重。而曹羲则不同意。后来曹羲和他的兄弟曹爽都被司马懿杀死了。

自州中正成立以来,甚至两晋,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了门阀化的转变,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

与之前由地方官选择的县中正不同,晋代的县中正是由州中正推荐的。如《晋书·傅玄附子咸传》:“豫州大中正夏侯军说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玉,四移病所,不能接客,求尚书郎曹馥代玉。十日,复上玉为中正,司徒三却,俊固据正。”司徒也选择了大小中正。

[img]44210[/img]

这种情况似乎是国家政权进一步将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归中央政府,有利于打击地方士族。一方面,这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它促进了掌权的中央巨人扩大他们的力量。他们控制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的选拔制度,而那些低级或非官方政府的地方家庭正在衰落。威胁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的不是魏初的地方清议名人,而是新兴的占领朝廷的家庭官僚──门阀士族。

基本成型

魏晋时期,品第注重门第已成事实。《晋书·郑辽传子默附传》说:“一开始,(晋武)皇帝把你的公子当作品品,村里不敢和他的一代人在一起,所以十二县的中间官员一起沉默。”晋后批评选举专重家庭背景的弊者不断。

高门士族的子弟往往是由官员直接从家里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在此之前,他们都凭借门第获得了中正高品质。如傅畅,“年未弱冠,非常重名,以入侍讲东宫”。谢炎,“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有名的,与荀羡俱有美誉。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西晋入仕192人中,直接入仕者占56人,到东晋则更有发展,入仕209人中,直接入仕者占118人。

而州辟佐吏和举秀才则主要是中级士族和吴蜀士族的主要仕途。他们是所谓的地方“名族”,地位稍微差一点。、“乡豪”的孩子。然而,在东汉和魏初备受关注的入仕道路,郡辟佐吏和察孝廉,却被降为低级士族和寒妾的仕途。这一变化充分表明,此时九品中正制已成为高门大族的工具,只重门第而轻德才。当然,这种变化是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事实上,门阀制度的建立已经使九品中正制成为一种政治装饰。中正品只以血统为准。如果门高,就会得到高品质的产品。这个时候,分别学者和普通人就足够了。中正品只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穷门,下品无学者”,“公门有公,清门有清”。(《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纵观东汉、魏晋南北朝甚至隋唐选举制度的变化,显然是皇权由盛而衰的发展趋势,而世家大族则相反。其趋势是东汉末世家大族衰落,新门户开始繁荣。魏晋成为士族,东晋成为门阀士族,达到顶峰,南朝也衰落至隋唐。选举制度也受到东汉重乡的评价,从重孝廉才德到魏晋重家门第,轻孝廉才德,而隋唐则重才德――科举制度(中间有曹氏政权初期短暂的抑门第之举)。

衰落废除

在九品中正制成立之初,评价人物的标准就是家庭背景、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这是盖以论人才的优缺点。后来,赵主石勒清定了九品,石虎也恢复了雍秦二州望族的免役特权,但似乎没有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九品中没有正制。崔浩曾想恢复分别姓氏的做法,因此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九品中正制始立。但自河阴变化以来,这种制度也流于形式。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这一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在九品中正制成立之初,魏晋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什么?在九品中正制成立之初,魏晋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

  • 江左第一豪族琅琊王氏300年间出92位宰相
  •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之一,主人公王翔。王翔的母亲早逝,继母对他不好,总是在父亲面前说他坏话,努力工作。 虽然卧冰求鲤神...

  • 竹林七贤之一 ,刘玲到底有多爱喝酒?
  • 魏晋时期,有一位名叫刘玲的学者,与季康、阮籍、向秀、山涛、王蓉、阮咸等人并称“竹林七贤”。刘玲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学习...

  • 阮咸,竹林七贤中的[怪才]:不拘礼法 爱搞发明
  • 阮氏家族是一个音乐家庭,阮咸尤通的音乐节奏。严延之有一首诗:“达音有多深?”用来形容阮咸高超的音乐技巧。他不仅有高超的...

  • 法显简介 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创新人物法显生平
  • 法显(334-422年),后赵平阳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僧侣,优秀的佛教创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向...

  • 作死的魏晋才子谢灵运:过度自傲导致了人生悲剧
  • 南朝宋初,文坛最显亮的“巨星”是谢灵运。文帝刘义隆喜欢舞文弄墨,是他的忠实粉丝。谢大才子本来应当很庆幸,遇到了好时代、...

  • 为什么宇文护敢杀皇帝,却不敢称帝?
  • 历史上的宇文护是著名的。他是北周最大的权臣。在过去的三年里,他杀死了三位皇帝,并掌管了15年的政府。很多人都想知道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