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夫人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他在国内外都很有名。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拜师,学书法。魏夫人是如何教王羲之书法的?王羲之是一位美丽的大师,激发了写作的激情,用书法描绘了一个美丽、优雅、习俗的王体吗?好吧,让我们回忆一下魏夫人教王羲之的三门书法课。事实上,我更喜欢称之为生活中的三门课。
当我第一次看到魏夫人的《笔阵图》时,我也很震惊。她的记录很简单,有点不容易猜测。她用一个元素拆开一个字,大概是中国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魏夫人似乎没有教王羲之写字,而是把字拆开了。魏夫人是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受这个“点”。
[img]43952[/img]
她想让小时候的王羲之在看了刷子和墨水后接触到纸上留下的痕迹。顺便说一句,她还注释了四个字:“高峰坠落的石头”。她想让学书法的孩子觉得悬崖上有一块石头掉了下来。“点”是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有些人会怀疑:魏太太是在教书法还是在教物理自由落体?
我们发现,魏太太教王羲之的似乎不仅仅是书法。魏太太可能真的把孩子带到山上,让他感觉到石头,让一块石头从山上掉下来,甚至丢了一块石头让王羲之接。这时,“高峰坠石”的作业变得非常有趣。
我不知道王羲之长大后写作的“点”是否与魏太太的教育有关。《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其中“之”字的点各不相同。此外,这个顺序也是王和他的朋友们在春游时即兴喝酒的。不能说这与他以前的感受无关。在这方面,我也把他的观点演绎成鹅的头。
一部作品以兰亭拍摄的鹅为灵感,设计了一个布局,另一部也用布局传达了一个“一”的含义。魏夫人在这节课上留下了很多空白。我不知道魏夫人在继续发展到第二节课之前,让王羲之练习了多久,时间是几个月还是几年。然而,这种关于“点”的基本技能似乎对未来的大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只知道很多记载说王羲之把洗过的池子都洗黑了,这也说明一切都需要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前提下刻苦训练。魏夫人用自己的生命传达了一件有温度、有力量、有激情的艺术品。大道至简!
魏太太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理解汉字的另一个元素,那就是“一”。“一”是文字,也可以是这样的线条。当魏太太教王羲之写作时,前朝没有太多的前辈大师可以学习。魏太太似乎不鼓励孩子过早模仿前书法家的话。因此,王羲之并没有从前人写的“一”开始理解水平线。
认识“一”的课程是在广阔的土地上进行的。她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站在广阔的平原上,凝视着地平线,凝视着地平线的开放,凝视着广阔地平线上布置的云慢慢向两侧扩张。魏太太在孩子耳边轻轻地说:“千里阵云”。
[img]43953[/img]
“千里阵云”这个词不容易理解,总觉得写“一”应该只看地平线或水平线。事实上,“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低云在地平线上的布置、布置和滚动被称为“千里阵云”。有一种广阔的感觉,就像两边的水平延伸。
“阵云”这个词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别的?云排开的时候,有一种很慢的运动,很像宣纸上毛笔的水分慢慢晕染渗透。所以“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吸水性强的纸丝之间的关系。那么“千里阵云”会有特殊意义吗?
也就是说,在写水平线时,如何打开水和墨水在纸上形成交互和节奏的关系,是对静谧地球上云层静静流动的记忆,对广阔的生命、安静、伸展的理解,以后写“一”,也可以有天地对话的渴望。
魏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像写“中”字一样,中间拉长了一笔。魏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爬山时爬上一棵老藤,一根漫长岁月的生命。孩子们用藤蔓的力量吊起身体,用藤蔓的力量悬浮在空中。悬空中的身体,能感受到一枝藤的坚韧——拉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老藤拉不断地拥有非常顽强和顽强的力量。这种记忆已经成为对书法的理解。
“垂直”这条线,写不断拉,写坚韧,写弹性,会有向两边发展的张力。“万岁枯藤”不再仅仅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经成为汉字书法中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对所有看似枯萎但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还很小,但通过“万岁枯藤”,魏太太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了强大的经验,也有了书法的进入。书法的美一直与生活有关。“高峰落石”理解重量和速度。“千里云”学会了开放的心态。“万岁枯藤”知道坚强的坚持。魏太太是一名书法老师,也是一名生活老师。所谓:道法自然,美妙的大门。我想,是的。
魏夫人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她是如何教王羲之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