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被任命撰写一个国家、集团或机构的历史或系统记录的人;也是指负责整理和编写前朝历史资料和收集记录本朝历史事实的古代朝廷官员。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历代中国都设立了专门记录和编写历史的官职,统称历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和分类有很多不同,但主要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译类。史官刚出现,发展时间长,两者没有太大区别,后来演变成日常记录史官和历史博物馆史官,前者服务皇帝,记录皇帝的言行和政府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后者专门编写前王朝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历史学家,记录国家政治和皇帝的言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制度和传统。
[img]42816[/img]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设立了历史学家。《吕氏春秋先知篇》记载:夏杰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进行劝诫,无效,即弃而奔商。
商周时期,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史,记者也,从又持中。“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的官员,即史官。金文有“作册内史”、记录“作册尹”。根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的研究,“作册”和“内史”是同一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负责文件、记录时事的史官。《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有五史。
(1)大史的地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参加了命令仪式。王为国家大事有时会访问大史。例如,《国语·晋语》中的载胥臣说:“文王访问了辛、尹(辛甲和尹匿,他们都是周大史)。”有时,大史还命令所有官员告诫王的缺点,比如《左传》中的襄公四年来:“魏江说:过去,辛甲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所有官员都缺席了王。”@ 大史还记录时事,保管文件等。
(二)小史秩卑,金玉富说: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周礼云:“凡国用礼法时,佐大史,掌其小事。”
(3)内史的秩序是最高的。《周礼》说,内史掌管了诸侯和孤清博士的命运,掌书王的命运。例如,《左传》中的公公28年来:“王命内史叔叔兴父,命晋侯为侯伯。”有时,内史也奉王命出使诸侯国。《左传》中的公公16年来:“周内史叔叔在宋朝兴驰。”
(四)外史秩卑,《周礼》云其职务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五)御史秩卑,又一柱下史。他的职位是掌管书籍等。
[img]42817[/img]
春秋时期,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六典,小史掌国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史通·史官建设》)。《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言则右史书”。由此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非常细致明确。
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以司马为职的武帝时置太史令。谈卒,其子司马迁继其任。司马父子是西汉著名的史官。所有知史的人都出于他的官员,而太史不再掌管历史事务,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的范围。这是古代历史官职责的重大变化。除了太史令,汉武帝置史官似乎在宫中置女史之职,以记皇帝的日常生活,因此有《禁中日常生活笔记》;东汉因之。后人以“日常生活”为史官的职掌和名字,与此有很大关系。在东汉时期,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写国史,以他的官掌史官之事。
三国魏明帝设历史官,称为作郎,隶属于中书。晋朝时,他改名为大作,掌管历史任务,并增加了佐郎,隶属于秘书。宋、齐以下,佐郎为佐郎。齐、梁、陈又设修史学士(也称为写史学士)。十六国、北朝,大部分都有历史职位,或者有专称,或者杂取其他官员。它的制度和名称大多来自魏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形成了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的“正史”写作尤为繁荣。因此,历史学家众多,被誉为“历史学家之美,作品之美”。与此同时,魏和晋也掌握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职位。在北齐和北周,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两个职位逐渐分开。隋朝杨帝时,他以工作为外部历史,在内部历史上节省了日常生活和室内历史。
在唐代,由于历史博物馆的正式建立,历史官员制度趋于标准化。历史博物馆以总理为监督,称为国史监督;修写历史事件,由其他官员领导,称为国史;专职历史学家,称为历史博物馆;也有卑微的历史人才参与历史写作,称为直接历史博物馆。著名政治家房玄龄、魏征、朱敬则、著名历史学家刘志数、吴颤、著名作家、思想家韩愈、著名诗人杜牧等都参与了历史博物馆的工作,并担任了各种历史修复职务。这是古代历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因为历史博物馆是由宰相建立的,以监督历史事务。唐初在门下省了起居郎,后来在中书省了起居舍人,分为左右两部分,对立于殿,掌起居,所以有时候也叫左右史。它的日常生活被送到历史博物馆进行历史修复。
五代至清时期,历史官员制度大多因唐朝制度而受到损害。虽然名字因代而异,但职掌略有相同。其中,宋清时期比较复杂。宋朝有国史学院、实录学院、日历学院和日历学院,各有历史职位。元朝有翰林和国史学院,明朝有翰林学院掌管历史事务。清朝以翰林学院掌管国史、图书管理、服务等职务,以国史学院、实录学院掌管修事,以衙门掌管生活,其历史职务多为其他官员。
史官是什么时候设置的?在《吕氏春秋》中·《先知篇》中有哪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