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一直是唐朝最大的问题,在唐玄宗时期爆发,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它就像一把尖刀,将唐朝“拦腰斩断”,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在唐朝将士的艰苦奋斗下终于平静下来。然而,安史之乱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唐代的藩镇分离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事实上,唐代的藩镇问题越来越严重。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河北不仅是唐代的经济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领域。唐代,河北发展高度,经济发达。《全唐》说:“河北省的贡品税不超过九州。”此外,河北多产战马和勇士队,杜牧说:“河北有丰富的习俗,果实于战争耕作”,“河北省生产健马,下者每天超过200英里,士兵往往是世界。”河北最初是唐朝的一个重要城镇,但在安史之乱之后,它已成为唐朝最大的分裂力量。
[img]42232[/img]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代宗将李怀仙当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田承思以魏博、张忠志为基础,这是河朔三镇的雏形。朝廷希望李怀仙等人守卫西北重地和唐代屏障。然而,唐代宗并没有想到河朔的三个城镇会有一个大的结局,这已经成为唐代的一个大问题。
不久之后,李怀仙被下属杀害。田承思死后,他的侄子田悦继承了。德宗时,张忠志死了,他的儿子要求继承。德宗已经看到河朔三镇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的父亲和儿子只会让他们继续坐着,所以他拒绝了张忠志儿子的要求。
然而,河朔三镇已经形成了一个势力集团,德宗的拒绝违背了他们的利益,因此河北各藩镇共同建立了反抗生命。德宗赶紧让李希烈率军讨伐,但李希烈却临阵倒戈,与河北藩镇勾结。看到安史之乱的悲剧即将再次上演,德宗害怕,仓促下罪,河北之乱才平息。此后,河北三镇开始独立于中央,自立节帅,中央政府对河北地区失去了控制。虽然河朔三镇内斗不断,杀将夺权屡见不鲜,但这些家庭大多不屈服于中央政府。陈寅恪认为,唐朝“虽然号称一朝,但实际上是二国”,而这个“二国”就是河朔三镇。
[img]42233[/img]
然而,河朔三镇名义上仍然以唐朝为正统,当地的节度使者经常向中央政府做出贡献。起初,唐朝想收复河北的三个城镇,但后来朝廷撤退了@ 只需要他们守卫首都。唐文宗时,宰相牛僧汝曾说:“范阳自安,历史以来,非国所有...今天,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因此,抚之,使北狄不必计其逆顺。”
就这样,河朔三镇与唐朝朝廷形成了复杂的关系。河朔三镇的节度使得朝廷名义上册封,才能名正言顺,而朝廷也需要河朔三镇等割据势力来守卫京城。但这种情况毕竟是病态的,唐末天下大乱,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尹源才会评论道:“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不死,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唐之亡,以河北之弱。”
唐代安史之乱后,为什么河北各藩镇敢联合造反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