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除了充分发挥“足食足兵”的原则外,最重要的是牢牢控制汉献帝在自己手中,从而获得以朝廷名义征伐、征服、号召世界的资本。根据常识,由于“胁迫皇帝让王子”可以带来如此丰厚的“红利”,袁绍作为领土最广、号召力最强的军阀,应该率先实现伟大的事业,但他最终没有这样做,这似乎是极其错误的。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在夺取冀州之初(191年)和汉献帝从长安冒着生命危险逃回洛阳(196年)后,在大谋士的建议下,袁绍两次滋生了派兵迎接皇帝的想法,但最终都结束了。公平地说,袁绍两次暂停迎接汉献帝的计划,绝不是天生优柔寡断,目光短浅,而是有其最后的困难。综上所述,原因如下:
@ 在袁绍看来,汉献帝不是合法皇帝。一些朝臣反对董卓废墟少帝刘辨,改立献帝刘协,包括袁绍,他也被排除在外。所以,献帝虽然坐天下,但在袁绍眼里,他只是董卓的傀儡,根本没有合法性。不仅如此,为了对抗董卓集团,袁绍还计划在关东聚集盟军时建立皇室刘禹为皇帝,因为后者坚决拒绝服从命令。
[img]40034[/img]
袁绍虽然没有实现建立另一个朝廷的愿望,但仍然不愿承认献帝的合法性。没有别的原因。袁绍以讨伐董卓的名义出兵。因为献帝和董卓是一种畸形的“共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求董无异于推翻献帝。如果袁绍转而承认汉献帝的合法性,他的军事行动(包括后来的李珏和郭思)将失去正义,袁绍积累的权威和声誉将消失,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 在袁绍眼里,汉献帝是个“烫手山芋”。正如谋士郭图和将军淳于琼所说,如果汉献帝迎接河北,出于君臣之道,袁绍必须向皇帝汇报一切。如果他服从皇帝的命运,他的权威就会不断被削弱。如果他不遵守自己的目标,必然会引起全世界的声讨。不管他怎么看,都不划算(“如果你今天迎接皇帝,你会经常听到他的声音,但如果你违反了他的命运,你会拒绝你的命运。引文见《后汉书》)。
[img]40035[/img]
有些人可能会用曹操的“胁迫皇帝让王子”来争论困难,这证明傀儡皇帝不仅不是一个“烫手山芋”,而且给当事人带来了无尽的政治“红利”,
由此可见,袁绍拒绝迎接奉献皇帝,这是一个短暂的举动。事实上,这是不合适的。曹操从汉献帝那里提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但在他能够完全控制皇帝之前,他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暗杀。如果他采取了一点措施,他就会死。
事实上,曹操和袁绍都必须对劫持皇帝所面临的风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曹操出身低廉(宦官养孙)、他形象差,政治号召力弱,别无选择,只能靠迎汉献帝来命令世界。另一方面,袁绍不仅出身高贵,形象气质好,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吸引力。没有必要借助汉献帝来扩大他的影响力。当然,没有必要面对这些政治风险。
@ 袁绍担心汉献帝与河北世家合流,威胁自己的地位。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东汉是一个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朝代。各州县内的世界经常结婚结盟,以维护共同利益。除了作为“世界共主”的皇帝,他们永远不会轻易接受外国家庭强加的统治。就袁绍而言,汝南袁氏虽然是豪族,门生故吏遍布世界,但基础毕竟还在河南,要想在河北立足,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的担忧,即一旦汉朝皇帝,那么河北家族很可能会以皇帝的名义联合起来压制他,从而形成两个权力中心,通过逐步削减权力,最终赶出河北,实现“河北”的梦想。更何况,积极倡导迎奉汉献帝的沮丧是河北世家大族的代表,这增加了袁绍的疑虑和恐惧。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袁绍多次拒绝提出建议,拒绝迎接被其他诸侯视为“热点”的汉献帝来河北,从而“便宜”曹操,使后者增强实力,走上合并之路。虽然后人一再认为袁绍拒绝迎接汉献帝是愚蠢的,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他这样做确实是合理的,但后来他输给了曹操,这使得这些合法的原因变得苍白无力。
与曹操不同的是,为什么袁绍两次暂停了欢迎汉献帝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