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赋》的情节中,齐国一直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另外五个国家一直在与秦国作战。齐国几乎没有时间出现,齐国也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为什么?齐国对其他五国的态度一直是中立的。除了秦国的周转,齐国自己怎么想?为什么齐国的存在感这么弱?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39150[/img]
虽然《大秦赋》的主角是秦始皇嬴政等秦国的君臣,但战国时期,秦国与山东六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在《大秦赋》中,其他诸侯国的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魏国信陵君、燕国王子丹、赵国郭凯、楚国春申君等。即使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也经常与秦作战,这是一个戏份较多的诸侯国。
相应地,《大秦赋》的剧集已经超过一半,但齐国没有存在感,甚至经常被忽视。那么,问题是,为什么齐国在《大秦赋》中没有存在感呢?甚至不如韩国好?
在山东六国中,韩国、魏国、赵国、燕国和楚国都有更多的场景,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当吕不韦率领军队出征时,他与韩国和魏国的军队展开了较量。另一个例子是老艾的叛乱和成人的叛乱,涉及到魏国、韩国等诸侯国。
观众也熟悉楚国、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和人物。比如曾经和秦始皇嬴政是朋友的燕国王子丹,讨厌秦王嬴政的赵悼襄王。至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李斯访问楚国时被暗杀。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对这些诸侯国有了一个了解。然而,对于我今天想谈论的齐国来说,它相对低调。除了一位来自齐国的公主嫁给了秦始皇嬴政,我们真的对齐国没有印象。
当然,对于这一点,其实更符合正史上的情况。战国后期,齐国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几乎不再参加战国七雄的较量。齐国(前1044-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战国初期,田氏代齐发生了重要的历史事件。田氏代齐后,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等君主将齐国推向巅峰,使齐国成为前中期霸主。齐国巅峰时期,齐闵王和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两帝,即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然而,五国伐齐后,齐国走向衰落。
[img]39151[/img]
虽然田单恢复了齐国,但经过五国伐齐的重创,齐国无法回到巅峰。公元前260年,秦赵爆发了长平之战。这是一场关系到战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对此,齐国在这场战役中无所作为,选择坐山观虎斗。至于《大秦赋》开始的邯郸之战,从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爆发。在邯郸之战中,韩国和魏国选择出兵救援赵国。然而,齐国仍然无动于衷,既不救援赵国,也不帮助秦国。
当长平战争和邯郸战争爆发时,齐国的君主是齐王建,这也是齐国的末代君主。齐王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齐废王、齐共王、桂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在齐王建统治期间,齐国得到了太后王后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施了远近攻的战略,它吸引了齐国,优先攻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家,齐国可以享受和平。
[img]39152[/img]
对齐王建来说,事实上,就像在位初期的嬴政一样,他没有掌权,而是掌权太后。因此,无论齐王建是否有参与战国合纵的想法,他都不能付诸行动。
根据《史记》、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赵、韩、楚、燕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追到函谷关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战胜利。齐王建的母亲在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中去世,这意味着他可以掌管朝廷的权力。然而,秦国派人收购了齐国的相国后胜。
对于后胜的恶棍来说,类似于赵国的宰相郭凯,可以看作是秦国在山东六国的内应。齐王健听了后胜的主张,袖手旁观了其他五国,没有准备战斗。@ 公元前247年的五国攻秦之战,自然没有齐国。
[img]39153[/img]
六年前(前241年),面对秦国的不断进攻,赵、魏、韩、燕、楚再次组成联军,赵将庞指挥攻秦。秦国新占地面积大,兵力分散,人心不稳定。这促使五国联军进攻顺利,深入函谷关,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英里(今陕西临潼北)。然而,当秦国集中力量反击时,五国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击秦战失败。在我看来,齐国袖手旁观的态度不仅让齐国在战国七雄中失去了存在感,也改变了齐国最终被秦国摧毁的结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令王健之子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王建令齐军主力40万人迅速聚集在西部。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的主力,从原来的燕国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面对秦军突然从北方进攻,齐军措手不及,崩溃了。对此,齐王建城投降,齐国灭亡。
在秦灭六国之战中,齐国可以说是秦军灭亡最快的诸侯国。换句话说,秦始皇嬴政消灭齐国的难度甚至比消灭韩国还要低。虽然韩国的整体实力不如齐国,但在战国末期,韩国经常参与共同攻击秦国,给秦国带来了一些麻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成立秦朝后,在原齐国设立了齐县和琅邪县。
秦灭六国时,齐国对其他五国的态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