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有《画赞序》,是中国画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篇专题论文。可以和汉代的《毛诗序》相提并论。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36456[/img]
《毛诗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关于诗歌的文章,阐述了诗歌的伦理教育作用;《画赞序》提倡绘画教化这方面应该具备的功能。这当然是儒家思想。然而,曹植明确了绘画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肯定了绘画艺术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曹植明确提出,绘画可以“保存戒律”。此外,这种“戒律”不是图形的,而是通过绘画艺术形象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他谈到绘画引起观众的情感反应,包括“仰载”、“悲惋”、“切齿”、“忘食”、“抗首”、“叹息”、“侧目”、“嘉贵”等等。这是由不同的人物肖像引起的如此丰富多样的情感反应,接触到绘画艺术的特点。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这与曹丕《典论·论文》第一次讲文章时作者的气质是一致的。理论上,两者都是文艺自觉时代开启后的先声。
曹植(192-232),三国魏人,字子建,沛国桥(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封陈王,死思,世称陈思王。他以诗歌和文字命名。他十岁是一篇文章,帮助他写作。后人用“绣虎”来形容他丰富的文风。
有十卷《曹子建集》。他对绘画的看法集中在《画赞序》一文中。所谓“画赞”,始于汉代,是一种以评价画像中人物为主题的风格。曹植继承了汉人的遗产风格。他的画像赞包括女娲以来的祖先、圣君和隐士。共有31篇。《画赞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专题文章。
曹植才华横溢,据说他的《七步诗》是妇女和儿童所熟知的。六朝山水诗人谢灵云称赞他的“才华横溢的八斗”,这是无与伦比的:“世界上只有一块石头。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打一场,世界就分一场。”曹植的《与杨德祖书》中“辞赋小道不足以赞美正义,展示来世”这句话也引起了很多争议。曹丕的《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家伟大事业,不朽盛事。”
[img]36457[/img]
认为这篇文章是一件可以帮助政治和教育统治世界的重大事件,应该推动它成为历代不朽的事业。从字面上看,曹植的观点与他的兄弟曹派不同。事实上,曹植仍然传达了历代文人的基本价值观,即“帮助世界,帮助穷人”,反映了野生文人的无助。曹派和曹植没有矛盾,这是文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画赞序》云:盖画家,鸟书之流。昔明德马后美于色,厚于德,皇帝用嘉之。试着看画。过虞舜的形象,见娥皇女英。皇帝指着戏后说:“我希望这样一个公主。”之前,我看到了陶唐的形象。后来,他指着尧说:“嘿!众臣百僚,希望戴君如此。”皇帝顾而咨。我看到了很多关于我丈夫画的东西。在上太极混元之前,我列出了未来未萌的事情。(《艺文类聚》卷74)
曹植以皇帝和后来的绘画为例,描述了绘画的功能。“画家,鸟书之流。”这句话阐明了绘画的起源,也隐含了后人所说的“书画同源”的含义。他进一步指出,绘画戒律功能的实现和倡导的根本原因是绘画能够有效地影响人们的感情:
看画家,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哀;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图画也是。(《全三国文》卷十七)
曹植有“画赞序”。他如何明确绘画艺术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