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通常是指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镇将军自尊,军事、财政、人事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北,河北割据集中在三镇。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之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绝大多数藩镇都没有割据,只有少数藩镇割据(如河朔三镇)。即使割据藩镇,唐朝的政策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必须以朝廷官爵的威命为安军情”,割据藩镇也解除了割据。唐末黄巢之乱爆发时,常见的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唐代藩镇节是以唐代封疆官员的资格自私的一方。它的财政基础依赖于国家的税收收入,它的力量依赖于法律上属于国家的军队——所谓的“官方健康”。藩镇的分裂不仅试图摆脱中央集权,而且不能完全否认中央统治。唐代藩镇分裂的社会基础是破产农民和失业游客,他们致力于军队作为职业雇佣军。
[img]35119[/img]
唐末藩镇,东南藩镇在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对外作战,而中原藩镇则起到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作用。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关系上,在维持内外平衡的关系上,中原藩镇与边疆藩镇在武力与财力的相互依赖上构成了密切相关、相互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维持了唐朝相对稳定的统治100多年。
安史之乱全面爆发后,为了平息叛乱,军镇制度扩展到大陆,最重要的州设立了节度使命,指挥几个州的军事﹔二级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守卫军事要地。因此,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许多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扩展到全国。这些原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奏使经常被称为观察和处置使(由早期采访改名),观察和处置使也被称为防御使或团体训练,成为当地军事和政府官员,是国家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了唐末所谓的藩镇,又称方镇。并非所有的方镇都是割据者。唐代绝大多数藩镇服从朝廷的指挥,贡赋输入中央政府,职官任免朝命。现在河北地区有河北三镇,虽然是唐朝的地方官,但却割据了一方。
然而,大量事实表明,唐朝的政策法规也在河北地区实施。例如,唐廷的法令在河北省州县行政区划的改变和废除以及官员数量的增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河北官员也从中央政府转移或征用。
在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各地新设立了许多藩镇,战后从未放弃。在安史之乱之前,“只边州置重兵。中原是包其戈甲的。“示不复用”,这种内外不均的局面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河北、河东、剑南、岭南仍需驻兵守卫,而西北地区尤其是激烈的战场。这些地区的军队不仅不能减少,而且不时增加。边疆重兵既不能去,如果只罢内地诸镇,尽销其兵,必然会使内外军事布局失去平衡,重演安史之乱。若中原诸镇继续保持足够的兵力,则可维持均势,使内外相互牵制。
[img]35120[/img]
因此,王夫之认为,如果安史之乱中有大臣率领重兵驻扎在两河、汝、雏、淮、楚之间,安史叛军就不敢进攻函谷关。“丈夫使禄山之乱,两河、汝、雏、淮、楚之闲,有大臣屯重旅。中原诸镇宿兵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原型藩镇位于河朔藩镇、东南财富之地、关中地区三角形中心。历史上被称为“大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船只繁忙,控制河朔只有喉咙,通过淮湖运输水”,“今天的徐芳,控制东极,淮海闽越,千里邀请。汝州“捍卫东都,联唐许,当蔡西面”。河阳“乃魏博之津”。滑州,“用武地,东有淄青,北魏博”。昭义“据山东要害,魏博、恒、幽诸镇盘结,朝廷以此为制”。@ 中原型藩镇居腹地,具有控制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唐末的伐叛战争中,这些藩镇的军队经常被征兵。
唐宪宗在永贞元年8月(805年)就位。经过祖父十多年的努力,中央军力和财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他开始实施削藩政策。
唐宪宗李春是一位努力工作的皇帝。他改革了政府劣势,勤勉政治事务,提高了首相的权威,平息了藩镇的叛乱,导致了“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和“唐朝中兴”的局面。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使刘辟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营军马使李元奕率军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终彻底击败被俘,被送往长安斩首。
从安史之乱到黄巢之乱,唐朝有没有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