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佛教包括公元220-265年魏、吴、蜀三国时期的佛教。那么,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是什么呢?将为您带来相关内容。如果你感兴趣,来看看。
其中,魏继后汉,建都洛阳,所有文化都继承了后汉的余绪,魏代的佛教也可以说是后汉佛教的延伸。
在此期间,天竺、安息、康居等国的沙门昙科迦罗、昙花、康僧铠等先后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翻译。魏明帝(227-239年)曾经起起落落(见《魏书·释老志》)。陈思王曹植也喜欢读佛经,创作梵文。吴据江南,建都建业。佛教从中原传入。当时,志谦和康僧会相继进入吴。
孙权问志谦,以经中深义,拜为博士,命令和魏昭一起辅导东宫(见《三藏集》卷13)。康僧会感到舍利,让孙权为之建寺塔,号建初寺。尚书令菅泽回答孙权的问题:评价三教的高低,推尊佛法(《广宏明集》卷引吴书)。后来孙权的孙浩就位了,要毁了佛寺,弄脏了佛像。因为康僧会说话,他终于从五戒开始。
[img]33947[/img]
蜀僻处西偏。据说有两卷蜀《第一楞严》和两卷蜀《普曜经》(《三藏集》),似乎已经流传了佛教。然而,这两部电影在蜀国流传已经很久了。没有详细记载。历代经录中只有魏、吴录,没有蜀录。
戒律的出现是三国时期佛教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首先,虽然魏静在佛教中很受欢迎,但僧侣们只是剪掉头发,没有退出戒律。所有的斋戒礼仪都取决于传统的祠堂祭祀。
魏废帝嘉平两年(250年),中天竺律学沙门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游化洛阳,主张一切行为都要遵佛,所以洛阳僧人共同请求翻译戒律。迦罗恐律文广泛,公众无法接受。因此,他翻译了《僧只戒心》,即摩诃僧只有一卷戒本,并邀请当地梵僧举行受戒的摩羯座磨来传戒。
这是中土戒律的始祖,后人以迦罗为律宗。当时有安息国沙门昙意(这云法实),比律学还长。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来到洛阳,翻译了白马寺的《昙无德(法藏)羯磨》一卷。这本书在中国很受欢迎。由于其原本是昙无德部的广律,即“四分律”,后来中土的律宗独尊“四分”,与之有关。朱士行等人开始依此而受戒,一般是以士行为中土出家沙门的开始。
魏朝的翻译除了昙柯迦罗和昙花,还有康居沙门的康僧盔甲。他于嘉平末年来到洛阳,翻译了《郁伽老人问经》和《无限寿经》四卷。
还有龟兹沙门的丝延,在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58年)来洛,翻译了《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叉须赖经》、《菩萨修行经》、《除灾患经》、《第一楞严经》等七卷。此外,还有安息沙门安法贤,他在魏代翻译了三卷《罗摩伽经》和两卷《一般涅盘经》。翻译年代不详,书也丢了。
吴代的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译者有五个人,包括维只难、朱将(一律)炎、支谦、康僧会、支强梁接。维只难是天竺沙门,孙权黄武三年(224年)
梵本带着《法句经》来到武昌,他的同伴朱将炎和志谦一起翻译了两卷,然后经过校订(现存)。朱将炎后来于黄龙两年(230年),在杨都(建业)为孙权翻译了《三摩之经》、《佛经》各一卷(现存),其中《佛经》与支谦共同翻译。支谦是这个时代的翻译大师。他的祖父是后汉灵帝(168-189年),
带领中国人数百东入籍,志谦出生在中国。早年,受预言的弟子志良避乱到武昌,进入建业。直到吴废帝梁建兴年中(252-253年),他才专门翻译经文。翻译广泛涉及大小乘经,包括大乘般若、《宝积》、《大集》等经凡八十八部一百八卷,现存五十一部六十九卷(据《开元释教录》报道
卷2)。其中重要的译典包括《维摩盘经》二卷、《大明度无极经》四卷、《王子瑞应本起经》二卷等。《道行般若经》十卷、《首楞严三昧经》二卷(已失)在魏晋之间盛行。
支谦继承了预言的思想体系,将《道行》改译为《明度》,风格也变得冗余、简洁、流利。纯粹的意图翻译,也就是说,从未翻译过的真实话语也不例外(如《无限门微密经》的八字真实话语)。他还注释了自己的《生死经》,以及最早的作品(《三集》卷6、83)。
康僧会的祖先是康居人,世居天竺。他的父亲因为生意搬到了交址。他十几岁时出家,了解三藏。赤乌十年(247年)来到建业,先后翻译了《六度集经》九卷(现存)和《吴品经》(《般若》五卷,已丢失)。
他还有《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的注释,都作了序言。早年,他从陈辉等人那里继承了安世高的“安全”学习。在《安全序言》中,他讨论说,由于内外六种情感,他的心溢出必须修复“安全”,即利息、休息、停止、观察、回报和净六种行为。这是僧侣理论的重点。
[img]33948[/img]
支强梁接(正无畏)于吴废帝亮五凤二年(255年)在交州翻译了《法华三昧经》,即《正法华经》六卷(已失),是《法华经》的第一翻译。此外,在古老的记录中,失译的经文被认为是出于魏武时期的87部(《开元录》第二卷)。
在此期间,中土沙门开始西行求法者,即朱士行。士行,颍州人,出家后,研究《般若》。
以此,旧译文义不贯,难以通说。他们常常感叹自己的翻译不好,闻到西域有更完整的《大品经》。他们发誓要寻求西行。他们从雍州(现陕西省长安县西北)出发,从甘露五年(260年)穿越流沙,到达于田),写着《大品般若》的梵本九十章六十多万字,在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送弟子弗如檀。朱叔兰于元康元年(291年)翻译,名为《放光般若经》。他本人就留在于田,到了八十岁圆寂。
虽然三国时期佛教的传播并不广泛,但它已逐渐与固有文化相结合。
例如,志谦和康僧会都出生在汉代,他们的祖籍是西域,深受汉代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的翻译中,他们不仅文字优雅,而且自由地使用老习语来表达佛教思想。@ 《无量寿经》和《中本起经》制作了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也按照《双卷泥环》制作了一句梵呗。
他们都通过音乐创造了歌唱经典中故事的赞美。当康僧来到吴传播佛教时,他还带来了印度佛教绘本。当时,画家曹不高兴,也就是说,他画了佛像,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大师。这些都对佛教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至于寺庙塔的建筑和佛像的雕塑,它们也有自己的规模,但遗物并不存在,这很难说。
三国佛教的发展过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