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节度使是什么官职?为什么唐朝会设节度使?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行军总管有自己的缺陷
行军总管是朝廷的临时职务。例如,在边境线上,唐朝与哪个国家发生冲突,唐朝设立了行军总管,让一名将军临时担任行军总管,带领军队参战。
然而,行军总管的缺点也凸显出来:由于行军总管是朝廷的临时任命,朝廷派出的将军大多熟悉兵法,但不一定了解战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条件。这样,如果行军总管不熟悉前线,就会为战争埋下隐患。
例如,在唐朝与吐蕃的大非川战役中,高宗李志任命薛仁贵为逻萨道行军总管,指挥唐军进攻吐蕃。薛仁贵是唐军的名将,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的辉煌成就。
然而,薛仁贵并不特别了解唐朝与吐蕃作战的主战场——大非川,以及吐蕃军队的详细情况,导致唐军在作战中轻视敌人的反应。最后,唐军被吐蕃军队切断,惨败归来。薛仁贵被解雇为平民。直到公元682年,薛仁贵被李治重用,并与突厥作战。
[img]33865[/img]
为了防止薛仁贵因不熟悉战区情况而战败大非川的悲剧重演,朝廷需要将不熟悉战区情况的行军总管变成能够长期熟悉战区情况、实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固定官职。这个官职是节度使。行军总管是朝廷临时设定的职务,节度是朝廷长期设定的固定职务。
府兵制崩溃
从初唐到盛唐,唐代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遵循西魏时期,其特点是“兵农合一”。
从唐太宗到唐高宗,府兵制为唐朝发展领土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唐代土地并购问题日益突出,均田制度受到破坏,从唐高宗到武则天,府兵制度逐渐衰落。流民和逃户问题已成为唐朝中央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唐玄宗想出了三种应对均田制破坏和府兵制瓦解带来的一系列危机的方法:
一、重申均田法,严禁流民迁徙。
二、检括客户,听其所在地落籍。
三、招募流民客户参军。
前两种方法都失败了,只有第三种方法暂时缓解了军事制度崩溃带来的危机。渐渐地,招募流动客户参军的做法逐渐演变成唐末新的征兵制度——征兵制度。
征兵制的诞生为唐代节制的诞生奠定了军事基础。随着征兵制度的崩溃和征兵制度的诞生,在征兵制度时期流行起来的“行军总管”官职自然不适应征兵制度时期的节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从唐玄宗开元到天宝时期,李隆基设定了边缘节度使这一官职,这就是唐朝节度使这一官职的由来。
此后,随着招聘制度的发展,熟悉边境战区情况的节度使其能够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自行招聘,节度使其逐渐拥有自己的军队。此外,节度使具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唐朝的节度使有足够的力量挑战朝廷。
公元755年12月,唐朝北方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几乎断送唐朝国佐。
边境形势的变化
[img]33866[/img]
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唐军主动攻击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创造了“一战灭一国”的奇迹。到唐高宗龙朔时期,唐朝的地图达到了最大水平。唐代行军总管为开拓领土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随着唐朝地图的不断扩大,唐高宗结束了以进攻为主的高潮。唐军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战略从进攻转向防御和进攻。
唐高宗后期至武则天时期,唐朝不断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以保卫太宗和高宗前中期开辟的广阔领土。
唐朝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是边防军和垦荒队。这些边防军和垦荒部队有固定的驻地和相对稳定的部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军事城镇。
由于边防军和垦荒部队长期驻扎在边防线上,在唐军进攻其他国家中发挥指挥作用的行军总管不再适应唐朝边境军事形势从进攻到进攻防御的新需求。唐朝需要能够长期领导边防军和垦荒部队守卫边境的新职位,长期驻扎在边境地区的节奏使该职位能够适应唐朝边境地区军事战略变化的新形势。
节度使是什么官职?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