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庞德击退了曹营四大猛将。为什么他在名将中的排名这么低?

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然后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三国24位将领的排名,庞德排名第16,被他击退的4位将领都排在前面。我们来看看!

庞德最初是马超手下的一流将军,他的实力非常强大。在渭水之战中,庞德帮助马超与曹英将军作战,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当马超被击败时,庞德和他一起去了汉中的张鲁。由于张鲁的人害怕马超,经常说马超坏话,马超后来被迫投降刘备,但庞德病重,没有跟着马超,庞德留在张鲁,情况很尴尬!

庞德本人就是马超带来的将军,自然不受张鲁的信任。然而,当曹操打架时,张鲁的下属输给了曹操,所以庞德又被重用了。曹操看到庞德,想到了渭水战争中凶猛的将军,所以他热爱人才,让他的四名将军与庞德轮流战斗,准备让庞德先筋疲力尽,然后活捉庞德!

原文:庞德出马。渭桥时,曹操深知庞德的勇气,甚至告诉诸将:“庞德是西凉勇将,原属马超;虽然今天是张鲁,但我不想得到这个人。你们必须慢慢战斗,让他们疲惫不堪,然后抓住他们。”

[img]28401[/img]

曹操的计划是活捉庞德,但曹营四将上场,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张和、夏侯元、徐晃和庞德只打了几轮就撤退了。即使是强大的徐楚也只和庞德打了50轮,说曹操想让庞德筋疲力尽,然后活捉庞德的计划失败了。正是这场战争让大家重新认识了庞德,庞德一人击退了徐楚、张合、夏侯渊、徐晃四人,其实实力令人惊叹!

所以问题是,庞德可以击退徐楚、张合、夏侯元和徐晃。为什么他在三国24名将军中的排名低于这四名?事实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img]28402[/img]

一、曹营四将没有全力出战

曹操命令手下围攻庞德,目的是让庞德筋疲力尽,也就是说曹营四将上场,不能用杀招,不能全力以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合、夏侯渊、徐晃只和庞德打了几轮,然后撤退了。从表面上看,庞德击退了曹营四将,但本质上,这场战斗是不公平的。因为曹操下了一个混乱的命令,曹营四将不敢全力以赴,一直束手束脚。

二、三国24名将军并不完全看武力

很多人认为三国的24名将根据武力进行排名,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个排名不仅取决于武术,还取决于性格等因素。说白了,这个排名有点像看人气!

一吕二赵三典韦,经常被大家称赞,但事实上,以赵云和典韦的武力表现,他们真的能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吗?

[img]28403[/img]

@ 赵云和典韦都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缺乏与顶级名将交手的记录!他们唯一交手的顶级猛将是徐楚,他们都打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比赛。众所周知,徐楚是顶级猛将中的弱者。他和徐晃在土山之战中被关羽击败。当他遇到张飞时,他多次倒霉。他说赵云典韦和徐楚打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比赛,这把他们的武力限制在了和徐楚一样的水平。如果真的按武力计算,赵云典韦不是关羽张飞的对手!

其次,赵云和典韦都是忠诚的人!为了给曹操争取逃跑的时间,典韦宁愿死战,最终失去了生命。为了救阿斗,赵云多次进入曹军的包围圈,这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死。

虽然赵云和典韦的武功很好,但他们远远不能达到第二和第三。他们排名如此之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非常忠诚。这种忠诚感动了很多人!

三国24名将领并非完全按照武力排列,这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庞德明明击退曹营四将,却排在他们后面!


庞德击退了曹营四大猛将。为什么他在名将中的排名这么低?庞德击退了曹营四大猛将。为什么他在名将中的排名这么低?

,,,,,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为什么刘备能成为皇帝?看看刘母为他做的一件奇怪的事情
  • 三国时期的蜀国历史上被称为“蜀汉”。 自公元221年以来,刘备先是成都皇帝,继承了汉朝的统一。自定国以来,刘禅于公元26...

  •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只是靠忠义还因为什么
  •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第一任武圣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