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聚居是一种常见的习俗。那么徽州聚居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有什么原因吗?据《寄园寄所》记载,“聚居的人没有杂姓。它的风格是最古老的。出入齿让,姓氏各有宗祠统一,岁时伏腊,村里千丁皆集,祭祀朱文公家礼,彬彬有礼。”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建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家祠。
义县南平村有30多座祠堂。祠堂规模宏伟,祠堂小巧精致,形成了一个风格优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有8座祠堂,200米长。“秩序厅”、“程氏祠堂”是两个祠堂,其他三个祠堂和三个祠堂,堪称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建建祠,建设祠堂,规模比琼楼玉宇大,以显示家庭的繁荣。
[img]28332[/img]
这些大祠堂用的材料又大又厚,有的用长6.7米、高1米以上、宽80厘米的大木头做月梁;大厅柱采用全圆2.3米、高7.8米的大木头;挖出一块10米长、5米宽的大石板作为台阶。祠堂的“享堂”、“宿舍”采用银杏等珍贵木材,称为“白果厅”;还有重梁叠架,称为“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为“五凤楼”,高墙翘角。整个祠堂庄严肃穆,体现了民族法规的神圣威严。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坎罗东舒祠,融合了“古、雅、美、大”,共四院四院,后卧室宝纶阁高达13.6米,面宽11间。著名的祠堂包括龙川胡氏祠堂、宜县敬爱堂、唐悦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如今,徽州仍有大量的徽州古建筑遗迹,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庄,吸引了无数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陈去病在他的《五石脂》一书中说:“徽州有多大姓,不聚族而居。”在徽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村庄,如聚族而居。
清代侨寓扬州的徽州盐商程庭,康熙57年返回岑县老家岑山渡省后,在随后的《春帆纪程》中描述如下:
“惠俗士夫的大房间大多住在乡下,每个村庄都聚集在一起,没有他的姓氏。其中,社会有房子,宗教有祠堂..........乡村像星星一样分散,五里,十里,看到粉墙矗立,鸳鸯瓦鳞鳞,楔形,吻耸立,像城市郭……”
历史上所谓的“徽州八姓”,是指程、王、吴、黄、胡、王、李、方的姓氏。如果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孙,就是所谓的“新安十五姓”。他们的分支余脉广泛分布在徽州一府六邑。他们以巨人的力量和财力,为民族的学习和商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事实上,徽州有着悠久历史的人远不止上述。例如,祁门谢氏始迁祖为东晋名相谢安的十三世孙谢杰,几百年来一直被称为“纯族”。因此,修谱和修祠一样,对于一个宗族来说,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会祭有万丁祠,宗佑有百世之谱”,家有牒书,无无无谱之族,是徽州人的骄傲。不知何故,在徽州,族谱俗称“纸角谱”。每个宗族的族谱,要么10年,要么20年,要么30年,都要重新编修。
中国宗族是一个封闭的血缘集团,族谱的中心内容是确认“家庭”。
[img]28333[/img]
宗族成员通过族谱产生共同的归属感、同源感和亲密感。在徽州,每个家庭组织都有一个或几个家谱,尤其是王和程。有成千上万的祠堂和家族家谱;就像他们的祠堂一样,它们被分为通谱、世谱、分谱、总族谱、分族谱、统宗谱、大同宗谱和小宗谱。外人不知道,这使得一个姓氏的谱往往达到成千上万种。右族名宗族谱,雕刻精美,印刷精良,卷烟浩瀚。
在徽州人的心目中,万事如意,只有宗族为大。徽州人逃跑,往往有一副负担,一头挑宗谱,一头挑孩子。这是徽州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画面。
徽州聚居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