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三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很多以少胜多战役的详细介绍。我们来看看!
首先,三国时期的生产力难以支撑太大的军队。三国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在这四项发明中,印刷、指南针和火药还没有出现。只有造纸出现了,但仍然没有大规模普及。当时,媒体主体仍然是竹简而不是纸张,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和生产力的落后,对军事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农业技术落后,我们必须依靠更多的人种植更大面积的土地,才能收获更多的粮食,支持大型军队,但一定时期的人口基本固定,农业、战争、农业,如果坚持拼凑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军队,那么必须有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粮食产量必须下降,很长一段时间,大型军队容易出现粮食短缺,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这就是曹操、袁绍、诸葛亮等当代英雄在《三国演义》中总是被粮食问题困住的根本原因。
例如,如果冶炼技术落后,就不能为一线士兵提供足够的武器。虽然当时著名将领手中的武器种类繁多,但只有将军阶层才有特权。大多数下层士兵可能手里拿着粗制滥造的武器,甚至只有锄头和木棍,尤其是人多的时候,武器供不应求的问题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孙刘抗曹时,东吴堂堂一个国家,连10万支箭都造不出来,只能通过草船借箭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补充武器。
[img]26852[/img]
例如,通信模式落后,军队规模越大,越容易产生尾部效应,特别是一旦前沿部队崩溃,甚至指挥部门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中国军队和后军更加困惑,因此,一旦崩溃失控,就会形成不可逆转的自我践踏现象,人越多,死亡越惨,袁绍与曹操官渡战争,这种现象发生,70万军队失败,历史上也有著名的飞水之战,也有类似的现象。
也就是说,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一支规模过大的军队不仅战斗力不强,而且有酿造惨败的潜力,而一支规模适中的军队更容易管理、训练和指挥。俗话说:穿什么河,脱什么鞋,穿什么屁股,穿什么裤衩?,事实上,魏蜀吴三国虽然动辄声称拥有数十万、数百万大军,其实他们各自手中的王牌,也就是那几万精锐部队。
[img]26853[/img]
第二,三国时期战争总数庞大,以少胜多战役的次数自然随之上升。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混乱时期。战争非常频繁。其中一个惊人的数据是,中国的总人口从东汉时期的6000万减少到三国时期的不到1000万,这反映了当时战争的频繁性和残酷性。据不完全统计,三国时期除了三场战役外,还有汉中战役、徐州战役、潼关战役、诸葛亮六次北伐、江伟九次北伐等61场大型战役。再加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战役,整个三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如此庞大的战争总数为分母的前提下,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出现几次也就不足为奇了。
[img]26854[/img]
@ 幸存者偏差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固化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特别多这一概念。关于幸存者偏差,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美国研究了哪个部分最需要保护,并绘制了受损飞机的中弹位置分布图。最初的观点是,中弹分布越多,需要加固的地方就越多。然而,一些专家后来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战斗机应该在没有中弹的地方加固,据统计,大多数飞机在中弹后仍能安全返回,数据中缺失的飞机正是中弹后坠毁的飞机。实践证明,这些专家的观点是正确的。
明白了幸存者偏差在这个概念之后,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国时期往往以少胜多?,从某种意义上说,面对魏国强大的实力,东吴和蜀汉是典型的幸存者,我们在幸存者在已成为历史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去拷问以少胜多的概率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舍本逐末。正确的逻辑应该是三国时期发生了大量以少胜多的乱世,而不是为什么三国时期有很多人以少胜多?。
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但为什么战争以少胜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