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刘备知道刘禅资质平庸,为什么还要选其即位而不是其他三个儿子。让我们看看!
原因之一: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刘禅继承顺位占主导地位
据史料记载,刘备有四个著名的儿子,其中长子刘峰是义子,次子刘禅、弟弟刘勇、刘丽都是普通儿子。周朝以来,上到国君,下令黎民,继承顺位一直受到“宗法制”的极大影响,而“宗法制”的核心是“立法立长”
虽然东汉末年距离周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宗法制”在继承顺位上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秦始皇虽然立幼子胡亥,但毕竟是负面教材。因此,在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下,刘峰虽然年纪大了,但作为一个正义的儿子,他根本没有继承的资格。
此外,刘备的其他三个儿子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但他的母亲甘夫人只为刘备负责家庭事务,没有房间的名字,所以刘禅只是一个普通的长子。至于刘永和刘丽,史料只记载他们是异母,却没有记载生母是谁。因此,几乎可以得出结论,他们不是吴皇后生的。否则,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就必须站在一边。@ 虽然《刘氏家谱》说刘永是吴皇后出生的,但恐怕他不相信。毕竟,刘备娶吴皇后意味着赢得东州派。如果刘永是他的第一个儿子,没有成为继承人,东州派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意。
[img]26689[/img]
如上所述,在刘封是义子的情况下,刘禅、刘永、刘理都是庶子,按照“宗法制”的传承原则,刘禅在这场继承人之争中已经领先了不止一个位置。至于刘封,仅此一项就完全失去了就位的可能性。
原因二:当时蜀汉形势危急,刘永、刘理太小
作为东汉末年乱世中起步最晚、起步最低的诸侯,刘备虽然以汉族宗族的名义起步,但起步真的很艰难。直到建安13年(208年)“赤壁之战”后,获得“荆南四县”的刘备才有了基础。从那以后,蜀汉势力虽然发展迅速,但基础确实不稳定。我们来看看刘禅继位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1、建安24年(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后,立即自立为汉中王,随后将刘禅立为王太子。今年,刘禅12岁。
夺取汉中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但此时蜀汉的形势并不乐观。在外面,虽然孙刘联盟可以维持,但围绕荆州的所有权,双方都是明争暗斗。建安20年(215年),如果曹操没有突然出兵汉中,刘备和孙权之间就已经爆发了战争。刘备虽然和孙权讨论避免腹背受敌,但经过“湘水划界”,刘备占领的荆州只有南县、零陵县和武陵县。而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则落入孙权之手。
于内夺取益州后,蜀汉的派系斗争也非常明显。当时刘备的文臣武将主要分为四个派系:一是以张飞、关羽、赵云、简雍为主的刘备直系;二是以诸葛亮为首,以马良、马苏、黄忠、魏燕、杨毅、费翔为主;三是以乔周、周舒、杜琼、张毅、张毅、马忠为主的益州派;四是以法正、李燕为首,东州派以徐靖、黄权、刘巴、孟达、董和、董允为主。刘备此时采取的措施是重用直系和荆州派,拉拢东州派,限制益州派。刘备娶了一个寡居的吴氏为正房,正是为了拉拢东州派。
[img]26690[/img]
2、张武元年(221年),曹丕篡汉建魏后,东汉彻底灭亡,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刘禅进入皇太子。今年,刘禅14岁。
此时的情况对蜀汉更为不利,尤其是外部情况。刘备自力更生为汉中王后不久,即建安24年(219年)7月,驻扎在荆州的关羽在刘备刚刚赢得“汉中之战”后不久发动了“襄樊之战”。结果,同年12月,由于东吴偷袭后方,刘备唯一的荆州三县也落入了东吴手中。
此时,占据荆州六县的东吴(曹操手中的南阳县)完全锁定了刘备东出的路线,北曹魏在关中布置了重兵,限制了刘备从北向北发展的路线。此时,蜀汉被双方锁定在益州和汉中,极难向外发展。
如上所述,刘备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生孩子也相对较晚。当刘备在张武三年(223年)4月去世时,虽然他已经62岁了,但他的长子刘禅只有16岁。至于刘勇和刘李,虽然历史资料没有记录出生时间,但他们很可能出生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他们只有八九岁。在这样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刘备怎么敢把未来托付给两个孩子呢。
原因三:刘禅或非开拓者,但勉强算守成君
虽然蜀汉最终在刘禅手中亡国,但“乐不思蜀”这句话永远钉在了耻辱的柱子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章武三年(223年)到炎兴第一年(263年),刘禅已经在位41年,这是三国时期所有君主中最长的。特别是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持续30年,不能说没有刘禅的一丝功劳。他可能不是开拓者,但勉强也是守成之君。
[img]26691[/img]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11年,刘禅诚实听话11年。在此期间,刘禅并没有因为诸葛亮的权力而产生任何差距。诸葛亮虽然忠诚,没有野心,但作为国王,刘禅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诸葛亮死后,蜀汉仍能持续30年。虽然曹魏和东吴内部政权动荡,无法征求蜀国的原因,但刘禅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魏延被杀,杨仪被废后,刘禅不再成立丞相,而是以费为尚书令和将军,以蒋婉为司马,使朝中分离趋于平衡,不再是一家人的主导地位。虽然蒋婉等人死后,刘禅宠爱了黄皓,最终导致了政府的混乱,但与曹魏、东吴的混乱相比,刘禅的表现相当出色。
另一方面,刘禅也善待臣民。即使他不能接受这些建议,他也可以容忍它。即使姜伟在北伐中一无所获,刘禅也没有轻易放弃他的军事力量。与东吴的几位君主,尤其是孙浩相比,刘禅更宽容。在对待人民方面,他懂得休养生息,在乱世中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也算是功德之一。南北朝时期,蜀中人民甚至为刘禅建立了一座特殊的祠堂,与武侯祠一东一西地位于昭烈庙两侧,可见刘禅的统治深受蜀中人民的喜爱。
至于蜀汉的亡国,与其说是刘禅的责任,不如说是大势不可逆。在“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实际上已经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个。如果你想扭转世界,你必须在北伐中取得成果,坚持吴抗魏的总体政策,否则与曹魏和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然而,经过诸葛亮和姜维两代,蜀汉的北伐从未有所收获。事实上,从那以后,蜀汉开始慢性死亡。
以上,刘禅在外有强敌包围、无望扩张、内部人才枯萎、国力薄弱的情况下,不容易实现内部稳定,避免国内混乱,人民安居乐业。至于被曹魏摧毁,责任并不全在于刘禅。有一定的大势所趋因素。传给刘勇和刘丽会比刘禅做得更好吗?没有人能保证。
@ 虽然刘备有四个儿子,但刘禅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无论是受“宗法制度”的影响,还是从幼儿园主人难以站立的角度。即使是治理国家和政治的能力,刘禅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无能。历史上很少有开拓者。从守成之君的角度来看,刘禅可能不合格。至于刘勇和刘丽,可能比刘禅好,也可能不好,没有人能预料到。
刘备有四个儿子,但为什么刘禅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