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关羽的称号“汉寿亭侯”,是指汉寿亭侯还是汉寿亭侯。
至于如何理解“汉寿亭侯”,自古以来,民间和文人普遍认为应该称之为“汉寿亭侯”,即“汉”指的是汉朝,“寿亭侯”是关羽的头衔。
例如,《关帝志》记载,在宋朝绍兴时期,洞庭湖的一名渔民在荆门关庙获得了一枚印章,上面写着“寿亭侯印”,作为关羽的遗物供奉。南宋洪迈的《容斋四笔》也有类似的记载,称从土壤中挖出一个大印章,上面写着铭文“汉建安20年
寿亭侯印”,并表明仅这个“寿亭侯印”上的大环直径就达到了四寸,比一般的亭侯印大好几倍。
[img]26612[/img]
而在元杂剧《寿亭侯怒斩关平》中、《寿亭侯五关六将》、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赴会》、明宏治版的《大明会典》、清宋牧仲的《君廊偶笔》等元明清时期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关羽大多直接被称为“寿亭侯”。
明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直接指出,曹操当时送关羽“寿亭侯印”,被关羽拒绝。曹操必须在前面加一个“汉”字才能接受。
古人似乎一直认为“汉寿亭侯”中的“汉”字指的是朝代名字,而“寿亭侯”则是关羽的头衔。
[img]26613[/img]
然而,在修订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清代毛宗岗明确指出,“今人见关公是汉寿亭侯,所以他认为汉是国号,直称寿亭侯,也就是博雅家也有这个,这是真的...汉寿亭侯,还说汉寿亭侯耳,怎么能去汉字以寿亭侯为名呢?”
在了解了汉代的封爵制度后,我认为“汉寿亭侯”无疑比“汉寿亭侯”更准确。
自商鞅变法以来,制定了20等爵位制度(一公士、二上制、三夹袅袅、四不更、五医生、六官医生、七公医生、八公乘、九五医生、十左、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在这个爵位制度中,侯爵分为两类,即关内侯和彻侯(后改为列侯),其中关内侯只有封号,没有封地,但彻侯有封地(食邑)。彻侯分为三类,即食邑为一县或几县,食邑为一乡或数乡,食邑为一亭或数亭。
[img]26614[/img]
三国时期,汉代的爵位制度基本遵循。虽然由于世界的混乱,列侯和关内侯在这个时候没有封地,但他们在爵位上仍然有明显的区别。列侯的头衔是“地名+爵位等级”,而不是地名
之前加上朝代名称。比如曹嵩的费亭侯、刘备的宜城亭侯、曹仁的安平亭侯、赵云的永昌亭侯等。这里的费、宜城、安平、永昌都是地名,以前没有朝代名称。
由此可见,关羽的“汉寿亭侯”应该指的是“汉寿亭侯”。据《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记载,三国时期有两个地名叫“汉寿”,一个是今天湖南北部的汉寿县,西汉时被称为“索县”,东汉时被改为“汉寿县”,三国时被改为“吴寿县”。今天四川广元西南,秦惠文王时秦国兼并朱国建“佳萌县”,三国时蜀汉改“佳萌县”为“汉寿县”。
关羽“汉寿亭侯”中的“汉寿”应该是指今天湖南省北部的汉寿县,因为关羽被封的时候蜀汉还没有建立起来。至于有人说关羽的称号可能是指“汉朝寿地亭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没记错的话,古代根本没有地方叫“寿”。我们所说的“寿地”一般是指古代的“寿春”(今寿县),所以关羽的称号应该是“汉寿春亭侯”。
@ 在我看来,对“汉寿亭侯”的解释,“汉寿亭侯”无疑比“汉寿亭侯”更准确。
如何理解关羽的[汉寿亭侯]?古人一般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