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马谡守街亭选择上山扎营的依据。我们来看看!
马苏并非一无是处。他是一名军事理论家。他脑海中有许多兵法和经典的例子(包括汉末三国时期)。他上山扎营是几年前一个成功的例子。
马谡出发前,诸葛亮并不放心(不怪诸葛亮太谨慎,马谡毕竟是第一次单独领兵,街亭太重要,多解释没有坏处),在马谡面前向副将王平解释:
即叫王平说:“我知道你一生都很谨慎,所以我特别信任这个重要的任务。你可以小心地保持这个地方:下一个村庄必须是一条重要的道路,这样小偷和士兵们就不能偷它了。营地结束后,我画了四到八张地理形状图。一切都不容易讨论。如果没有危险,这是长安的第一项工作。戒掉它!戒掉它!”
两人拜辞引兵而去。
[img]26188[/img]
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当道扎营”。马苏听不见,也听不懂他的军事理论。然而,马苏一到街亭,看到地形,就立刻改变了主意,打算上山扎营。副将军王平忍不住了。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分兵5000人,在离山10英里的地方下寨,互相争斗。
那马苏为什么要改变主意呢?
后人看了很多资料,得到了一条信息。街亭原本有一座土城。诸葛亮安排当道扎营,实际上是让马苏守卫土城。然而,当马苏到达街亭时,由于常年的风沙侵蚀和无人看管,土城早已破败不堪。如果他想安全地守住街亭,他需要重建工作。
魏军来得很快,现在施工时间太晚了。仅仅依靠临时防御工事几乎无法阻止魏军。毕竟,双方的兵力比是1:4.没有工作支持和直接努力没有太大区别。与其冒这个险,不如上山扎营。
马谡的兵法论据是“居高临下势如破竹”。马谡上山扎营不是异想天开。他参考了蜀国著名将军黄忠斩夏侯渊的案例。
马苏在山上看见,笑着说:“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若兵来,只见山顶上的红旗招动,即四面八方。”
[img]26189[/img]
他的布局和黄忠、法正的军山一样。黄忠也占据了一座山,引导夏侯元进攻。当夏侯元松懈时,黄忠立即攻击了山上观察到的法正。他措手不及,当场杀死了夏侯元。这场战争直接把黄忠推到了后将军的位置。
张和的体重比夏侯元还重(刘备的评价)。如果马苏能效仿黄忠在街亭杀死张和,马苏将在蜀国阵营突然崛起,更不用说达到诸葛亮和鲁迅的高度了。作为蜀汉军事第二人,他绝对没有逃跑,将来接管诸葛亮也绝对没有问题。
虽然马谡的想法很好,但他忽略了两个致命的问题。
[img]26190[/img]
1、黄忠占领的山不是空山。原夏侯元部将杜袭守卫。虽然只有几百人,但它毕竟是一个完美的营地,并不缺乏各种需求(包括水和粮食)。黄忠只是不打算快速决定几天。马苏占据了一座空山。如果水来不及储存,山就会被包围。没有水意味着停止饮酒和烹饪。
2、马苏只能扮演摇旗指挥官的法正,但没有人能扮演带领球队冲杀的黄忠。王平(比黄忠差得多)几乎不能承担这项任务,因为他和他意见不一致,他分手了。
马谡摇旗的作用已经实现,但是没有人帮他带兵冲杀。这些普通士兵被十万严阵以待的魏军震慑后,不敢冲。
当马苏在山上看的时候,我看到魏兵遍山遍野,他们的旗帜非常严格。蜀兵看到了,都很害怕,不敢下山。马苏动了红旗,军将你我推了推,没人敢动。苏很生气,自杀了第二将军。所有的军队都很害怕,所以他们不得不努力下山去冲魏兵。魏兵一动不动。蜀兵又回到了山上。
战争讲究的是一鼓作气,然后衰落,三而疲惫,第一次没有被杀,基本上没有机会,马苏的计划完全破产了。当魏国切断水路,放火烧山时,马苏只能崩溃。
马苏空有理论,没有实战经验。在执行中没有得力的人的帮助下,注定要失败。
马谡一到街亭看地形,为什么马上改变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