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袁绍要把全军的粮草存放在乌巢。
从建安四年(199年)到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战略决战,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原本处于劣势的曹操凭借偷袭袁绍军队后勤补给基地乌巢的成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img]22359[/img]
可以说,偷袭乌巢是整个官渡之战的转折点,也是袁绍阵营军事部署中最大的缺陷。如果没有致命的乌巢漏洞,曹操几乎没有机会获胜。那么,为什么袁绍在官渡对峙中把全军的粮草都存放在乌巢呢?
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和袁绍的势力范围基本以黄河为界。袁绍首先要突破曹操用黄河建立的防线。正因为如此,官渡之战的前哨战是为了争夺黄河渡口,包括关羽杀颜良的白马之战。
虽然曹操赢得了几场前哨战,但出于战略考虑,他主动放弃了黄河的自然危险,退到了黄河的支流渡口——官渡。袁绍趁机全力推进,带领主力渡过黄河,在官渡与曹操对峙了几个月。
[img]22360[/img]
然而,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远离袁绍大本营叶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导致袁绍物流供应线大大延长。更重要的是,袁绍军的物流供应线必须穿过汹涌的黄河,袁绍军必须穿过黄河运输物资。
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跨河运输材料是现代消耗大、效率低的运输方式,更不用说东汉末年了。即使袁绍当时控制了大型粮食生产区,也很难长期维持跨河运输,不得不在黄河以南建立材料中转站。
袁绍在黄河以南建立的物资中转站是乌巢。袁绍军的粮草先运到乌巢储存,然后送到官渡前线。黄河以南都在曹军的突袭范围内,黄河以南的乌巢自然成了袁绍军的命门。
为什么乌巢在官渡之战中成为袁绍军队的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