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合并越来越尖锐,地主拥有自己的军队和马匹,加上朝廷内部政治的腐朽和黑暗,外戚和宦官无法管辖当地势力,导致了英雄分离的局面。这些分裂势力有不同的兴起过程和发展背景,反映了动荡时代的多元化方向。那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刘备的第一个官职是“平原相”而不是“太守”。让我们看看!
[img]22351[/img]
由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历史惯性,刘邦建立西汉后不得不实行“县分封并行”的尴尬制度。刘邦登基后的主要事件之一是将异姓诸侯王改为同姓诸侯王,削弱诸侯王对中央朝廷的离心力。
然而,同姓诸侯王也是威胁统一的离心力量,刘邦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刘邦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制定了中央控制诸侯王的配套制度:诸侯王国的国相由皇帝朝廷直接任命,诸侯王不能拒绝。
然而,在“吴楚七国之乱”之前,诸侯王国的行政、军事、财政和人事权力掌握在诸侯王手中,中央任命的国相基本上被排除在外。随着“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实力急剧下降,国相的实权也扩大了。
[img]22352[/img]
汉武帝登基后,实施了“推恩令”,并在各诸侯国内封存了许多列侯。根据汉代制度,列侯的封地由当地县长直接管理。因此,汉武帝必须在诸侯国建立县制,否则“推恩令”的结果将被摧毁。
因此,汉武帝扩大了中央任命的国相的实际权力,使其实权和任免制度与县太守相同。此后,除了不同的官职名称和辖区内的汉族宗族外,其他地方与县太守完全相同,该制度一直延续到东汉。
刘备的第一个官职是平原国的国相,简称“平原相”,曹操早年的“济南相”也是如此。东汉灭亡后,“县分封并行”的“县制”退出历史,与太守无异的国相消失。
黄巾之后,为什么刘备的第一个官职是平原国的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