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战役双方的损失: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在拿破仑战争的第六次反法联盟(俄罗斯、奥地利、大不列颠、普鲁士、瑞典等国家)中,双方在莱比锡进行了决战。它被称为“民族大会战”,因为许多民族的军队参加了战斗。
莱比锡战役前的军事政治形势有利于盟国。由于多年的战争,陷入民穷财尽的法国在军队供给和后备兵员补充方面的能力有限。盟军试图用联军的力量围歼莱比锡地区的法军。拿破仑将于10月16日攻击盟国波希米亚军团,他预计盟国其他军团今天不会参加战斗。拿破仑从南方进攻莱比锡的施瓦岑贝格元帅指挥的波希米亚军团(13.3万人,578门火炮)中抽调了5支步兵进行两线配置。
第二线还配备了四支骑兵军。禁卫军留作总预备队,形成战斗队形的第三线。缪拉元帅命令该集团(共12.2万人)。为了迎接贝尔纳多特元帅指挥的盟国北军团(5.8万人,256门火炮)和布鲁歇尔将军指挥的盟国西里西亚军团(6万人,315门火炮),拿破仑将2支步兵军和1支骑兵军(共5万人)转移到莱比锡以北,由内伊元帅指挥。
宫内大臣贝特朗率领一军(1.2万人)在林德瑙附近向西展开。在战斗开始前,只有波希米亚军团和西里西亚军团接近莱比锡。北军团位于哈雷(距莱比锡30公里),波兰军团位于瓦尔德海姆(莱比锡以东40公里)。盟军30多万人(俄军12.7万人,奥军8.9万人,普通军队7.2万人,瑞典军队1.8万人),火炮1385人;拿破仑军队近20万人(法国、波兰、荷兰、萨克森、比利时、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军队),火炮700人。
根据亚历山大一世、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弗朗茨一世三位君主的旨意,联军指挥部决定在10月16日上午使用波希米亚军团(三个集群和一个总预备队)进行南方攻击。俄罗斯四军(由维特根施泰因将军、欧根·符尔滕堡、帕连将军和拉耶夫斯基将军指挥)和盟国两军(由克莱瑙和克莱斯特指挥)编成第一集群(8.4万人,404门火炮),由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统一指挥。
由梅菲尔特将军指挥的普鲁土军和奥地利后备队(3万人,火炮114门)被编成第二集群。第三集群(19000人,60门火炮)也由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组成,由久洛伊指挥。第一个集群被命令在赛费尔特斯海恩和克勒伯恩的前线攻击法国军队;第二个集群应该在盖瑟尔和埃尔斯特河之间抓住所有渡口,并攻击法国军队的右翼。第三个集群的任务是攻击林德瑙,在莱比锡城以西埃尔斯特河上抓住渡口。西里西亚军团在梅克思和莫考的前线从北方进攻莱比锡。
莱比锡战役持续了四天,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战役,结束了1813年的战争。双方损失惨重:拿破仑损失近8万人,火炮325人,盟国损失5.4万人(俄罗斯2.2万人,普鲁士1.6万人,奥地利1.5万人),最终以盟国胜利告终。
俄罗斯军队承担了作战的主要责任,对联军在莱比锡战役中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如果联军统帅部没有耽误战斗机,拿破仑的失败将更加严重。奥地利追求的是削弱而不是歼灭拿破仑军队的两面政策,这阻碍了战斗的坚定目标。联军在军事指挥方面犹豫不决,军事行动不协调,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指挥。施瓦岑贝格实际上没有履行总司令的职责,三国君主会议也没有成为联军作战的真正指挥官。这使得目标宏大的战役企图无法实现,导致行动犹豫,导致大量军队(1/3)未能参加当地待命作战。
在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的指挥官无法发挥作用。他的战斗行动不如以前那么有效:分散使用强大的预备队,在决定性地区没有造成必要的军事优势,基本上采取了积极的攻击。莱比锡战役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使法国失去了欧洲的许多领土,加速了拿破仑的崩溃。
莱比锡战役双方的损失如何? 拿破仑独战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