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655344[/img]
有人问,古军一般吃什么?如果有人回答吃方便面,不知道会不会挨打。但不开玩笑地说,虽然现代方便面是日本人发明的。但韩信很可能发明了历史上最早的广义方便面-快餐面。陕西合阳有一种叫做米(学音)面的小吃。据说韩信征求魏王豹经过这里,屯重兵在黄河岸边。为了解决紧急情况,没有时间做饭的问题,韩信命令将军将面粉烤成蛋糕,然后切成长条,需要在沸水锅里滚下来。后来这种食物一直流传下来。虽然这个传说可能不可靠,有一点民间野史的气质,但这种食物来自军粮应该没有错。
▲陕西等地的面条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这种快餐面这么厉害,后来在军队里流传下来了吗?古军中军粮是怎么做出来的?还有其他类似的逆天发明吗?恐怕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古代饮食结构的变化。简单来说,秦汉以前北方以耐旱小米(小米)为主食;汉代小麦(含大麦)的种植逐渐扩大,但普通人只能吃麦粒直接煮的小麦饭,面粉做的各种面食,比如蛋糕(类似于现在的馒头)。、馒头(类似于现在的馒头)等,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享受;此时,水稻只种植在南方,产量远低于现在;至于玉米、红薯、花生等高产作物,所有这些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从南美引进)
[img]655345[/img]
▲古代常见作物
而且战争是一种极度消耗资源的活动,军队自然是什么,吃什么便宜,而且地域色彩强烈。从秦汉到隋唐,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关中和洛阳,军队的主食是小米。毕竟,小米是税收的主体,大米和小麦只能被视为“杂粮”。但在正史中也经常有把小麦作为军粮的记载:“(诸葛)亮破之,因大祸其麦。"(《三国志注·诸葛亮传》)"(桓)温依麦熟,取以为军资。"(晋书·桓温传)
▲诸葛亮陇上抢麦
以上是吃什么的问题,
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怎么吃的问题,毕竟粮食不能生吃(硬吃也可以,但不容易消化)。@ 还要考虑到军队的特殊性,估计不可能像在家一样从容地学习烹饪,所以要追求方便、快捷、耐储存。最好带在身上,拿出来就可以吃了,战斗间隙可以随时补充能量。在此基础上,军粮也要适当考虑口味。毕竟士兵也是人,每天吃粗粮都受不了。而且历史上,改善食物后,南北朝确实有胜仗的例子。
[img]655346[/img]
▲荷叶包饭
“是时候吃完了,调市人送军。都是麦片作为米饭,用荷叶包裹分配。之间有小麦绊倒(半),士兵们都困了。会(陈)文帝送米三千石,鸭千头,皇帝(陈霸先)煮米煮鸭,誓申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和自卫,计粮数(肉块),人人包饭(盖)鸭肉。皇帝命令所有军队做饭(早上吃),攻击它,齐军(北)崩溃。”(《<南史>
卷九·陈本纪上·第九)
[img]655347[/img]
▲陈霸先画像
假如说面条类似于现在的方便面,那么鸭肉包饭和现在的盒饭很接近。然而,这些都是临时加餐。在大多数情况下,军队仍然把米饭或米饭煮成米饭或粥吃。而且早期的麦子也不做深加工,像米饭一样直接煮成麦饭。这种麦饭味道不好,常被认为是粗食。从当时的记载可以看出,米饭在北方流行,米饭在南方流行。然而,在南方人眼里,粟饭是一种难以下咽的粗粮,而在北方人眼里,米饭是上品,只有麦饭味道最差。至于后世军粮的改进,大部分都是围绕面食进行的。
▲小麦煮的饭
历史上,与面食有关的著名军粮包括诸葛亮的馒头(带馅)、戚继光的锅盔和“光饼”。馒头这种国家级食品及其起源基本上是妇孺皆知的,这里就不用赘述了。锅盔的做法是:“多用干面,加少许水,合成硬块,大锅炕,食为盔,烧士兵”。这种东西在川陕等地很常见,作者有幸尝过一次,味道自然也谈不上,但携带方便,耐储存,也算是非常实用的发明。
▲陕西等地的锅盔
戚继光发明的光饼更便携:将面粉混合,擀成许多小圆块,然后在炭炉中烘烤。最后中间穿孔,直接挂在士兵身上。饿了就拉两块。它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的配料,简而言之,它是一种非常可靠的野战口粮。此外,明军还有一种利器,就是把煮好的米饭晒干,然后作为军粮运输保存,必要时用热水冲洗即可食用。@ 古军的努力方向是生火做饭,尽量挤出战场。
▲福建等地的光饼
以上是粮食和谷物的食用方法。让我们谈谈肉类和蔬菜的加工。在此之前,必须澄清一个概念。也就是说,除了在军队中临时获得肉类外,如野外打头鹿、村里抢头羊等,其他军队中携带的大规模肉类必须适当加工,以便长期保存。
在这个问题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农耕派,一个是游牧派。先说农耕派。一般情况下,农耕民族经济发达,盐可以敞开食用,腌制成为必然选择。古籍中有很多相关的词,比如“钱”、“鮓”、“腌”、至于做法,可以参考《齐民要术》中的记载:“春秋为时,冬夏不好。取新鲤鱼,去鳞至,则采用(切块)。两寸长,一寸宽,五分厚..煮粳米为粒,山茱萸、橘皮、好酒,盆中合和。瓮中的布鱼,一行鱼,一行粒,以满为限...白浆出,味酸,便熟。食用时用手打,刀切则腥。”
▲齐民要术
金华火腿是军队中最著名的腌肉。和韩信的面条一样,金华人坚持认为火腿的发明者是金华抗金名将宗泽。虽然在正史上找不到记载,但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也不能太认真。金华火腿分为多种品种:冬季腌制的冬季腿、新月形腿、竹叶熏制的熏制腿、白糖腌制的糖腿、与狗腿腌制的徐腿等。。。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南宋军人无疑比以面包为生的罗马军团士兵、以饭团为生的日本武士、以椰枣为主食的古阿拉伯士兵非常幸运。
▲金华火腿
除了腌制,肉还可以做成各种酱汁(后来出现豆酱),在士兵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敦煌出土的汉代竹简记录了河西边塞士兵的日常食品清单:“酒三斛、小米二斛、酱二斗。“这很可能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鲜的蔬菜和肉是遥不可及的。在漫长而无聊的边境保护中,各种盐酱是唯一的食物和调味品。
[img]655348[/img]
▲汉代烽火遗址
以上是农耕民族军粮的概况,以下是游牧民族军粮。游牧民族的主食是牛奶和乳制品(普通牧民不能吃肉)。蒙古军队出征时经常携带大量牛羊作为移动粮草库。然而,在快速攻击时,这些显然仍然不方便。蒙古军便携军粮一般是两样东西。一种是马可波罗记载的脱水粉状乳制品,另一种是风干牛肉条。这种肉条是专门挑选的红肉(脂肪较少)。切割后,在室内自然干燥,然后用锤子敲打。最后,只剩下纤维,体积比原来大大缩小。它可以被称为真正的军用压缩食品。
@ 古军吃什么是因地制宜的问题。在极端情况下,军队几乎什么都吃(包括人肉)。虽然古代军队为了节省烹饪时间而发明的速食军粮动了很多心思,但由于口味的原因,这些军粮往往是储备,几乎不太可能是士兵的首选。毕竟,到目前为止,现代军队对各种方便食品充满了怨恨,对野战厨房充满了爱。via冷兵器研究所
古代战场通常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 军粮一般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