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鲁南爆发了一场极其激烈的战役——徐州战役。中日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精兵,为徐州、武汉、津浦路展开了血战。
在军长卢汉将军的带领下,国民革命军第60军(滇军)参加了徐州会战第二阶段(4月20日至5月20日)的作战,在陈瓦房、邢家楼、五圣堂、蒲汪、辛庄、火石埠、禹王山、台儿庄等地抗击日军。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万余名三曲子弟血洒台儿庄,为国捐躯。仅中校以上官佐就死伤400多人,团长死伤10人,旅长死伤2人。英勇善战的滇军在徐州战场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创造了中国作战史上独一无二的轶事。
日军常用军犬咬断60军军用电话线,导致指挥系统故障。更有害的是,日军最擅长窃听军用电话,通过窃听电话获取情报往往使我军陷入被动局面。60军针锋相对,除了加强护线检查,确保电话畅通外,还加强了反窃听,确保军事秘密。我不知道是谁的想法。军部下达命令,用白族人代替全军所有电话兵,所有涉及军事秘密的电话内容翻译成白语后再通话。这一次,日军窃听者可傻了眼。显然,我已经窃听了电话,但我不知道是哪种语言,什么密码,我根本听不懂,也翻译不出来。此后,60军的军用电话实现了保密。让日军大吃一惊,总是不明白云南军队使用了什么复杂的反窃听技术。
白族电话兵怎么用?以滇西大理为聚居中心的白族虽然人口只有几百万,但文化发达,民族整体素质高。很多军事院校毕业后都是60军的军官,更容易找到选择。60军由云南20多个民族的子女组成,其他民族语言也可以作为反窃听的“密码语言”。然而,由于其他民族的官兵数量较少,很难建立一个通往全军的民族语言电话网络。
台儿庄抗日战场用白语电话反窃听是战史上的先例;同时也说明少数民族语言也是一种资源和“专利”,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作用,成为战胜敌人的法宝。
战争中的第一批风语者:台儿庄战场上的白族电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