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直接军事对抗:确立了唐朝的地位

在中日古代交流的悠久历史中,双方发生了几次直接的军事对抗。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对抗。正是这场战争影响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的历史发展,改变了当时东亚的国际关系模式。

朝鲜半岛起源于战火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由于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百济想借日本的力量进行对抗。日本试图利用这种情况,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20世纪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入侵新罗,征服韩国之地(今韩国庆尚南道),设立“日本府”统治。因此,百济成为日本的朝贡国。四世纪末,随着日本国土的统一和国力的增强,大和朝廷多次入侵朝鲜半岛。

公元594年,高句丽、百济、新罗开始向隋朝贡献。600年,日本还向隋朝派遣使节。622年,唐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建立了密封关系。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争端升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助。660年,唐高宗派将军率领13万水陆联军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其国王。同年90月,百济遗臣两次派遣日本朝廷求助,并要求送回日本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经过大化改造,开始从农奴制转变为封建制。日本借此机会出兵朝鲜半岛,以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因此,朝鲜半岛的争端扩大到东亚的国际争端。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直接军事对抗:确立了唐朝的地位

白村江在中日激战

661年正月(农历,下同),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哥王子(后来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自前往九州,想统兵渡海西征。然而,由于旅途劳顿,齐明女皇在当年7月去世,旅行计划被迫推迟。八月,中大哥皇子监国,使先遣部队和行李渡海。九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了大量物资。同年5月,日本将军率舟师增援170艘。日本本土随时准备渡海作战,“修复兵甲,各有船舶,储存军粮”。663年3月,日本增兵2.7万人,唐代还任命右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人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五六月,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8月13日,唐军和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帷幕。

663年8月17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新罗王率领陆军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170艘战舰列入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舰千艘,与唐代水军不期而遇。《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日本船兵,来帮百济。千艘日本船,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第二天,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量对策。依靠兵力优势,他们妄言“我等争先,彼此自退”,然后“带领乱伍中军之卒进入大唐坚战之军”,没有加整顿部署。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导致日军“赴水溺死者众,不得回旋”。《老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日兵在白江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升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离高句丽,残军全部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了东亚的格局

白村江战役基本决定了当时东亚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次年攻占平壤,705年高句丽灭亡。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役,900多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不敢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大哥王子深怕唐朝和新罗军队进攻日本,于是从664年开始,他花了很多钱建造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太宰府建设了“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宽80米,高10米,外侧有一条5米深的沟。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进行保险。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入日本。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直接军事对抗:确立了唐朝的地位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的阶级矛盾。人民对沉重的战争负担深感不满,守旧势力趁机向创新派施加压力。在守旧势力的攻势下,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另一方面颁布法典,编制户籍,积极致力于内治,为奈良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白村江海战争是日本与唐朝的直接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东亚的中心地位。面对强大的唐朝帝国,战争的痛苦教训迫使天智天皇重新审视他的外交政策。因此,日本及时纠正了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派遣唐使,全面研究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日本在白村江战役前派遣了四次唐使。但是历史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遣唐使的频率、使团的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战前。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最典型的唐使派遣,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4艘船,560人,约为战前的两三倍。这一时期,中日文化经济交流也最为繁荣,历史上有很多人。作为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唐朝的政治发展与唐朝的睦邻关系,经济交换了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财产,积极吸收了唐朝丰富的文化规章制度,推动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历史,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失败——积极向对手学习——实现自己的重大飞跃。在吸收唐代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白村江战役后的古代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东亚强国。近代日本也在欧美列强炮舰下开放国门,不断西化,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掀起了向美国学习的热潮,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三工业国。这种现象是日本民族双重性格的体现。岛国的封闭性、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其落后和自卑,而大陆地理位置附近形成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使其能够适应潮流,赶上先进性,产生优越感。双重性格和气质是力量的源泉,有时也会成为与其他民族对抗的根源。只有发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日本民族才能保持发展活力,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直接军事对抗:确立了唐朝的地位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直接军事对抗:确立了唐朝的地位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直接军事对抗:确立了唐朝的地位

,,,

  • 揭秘:为什么武则天跟唐太宗12年没怀孕?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因此,在她的一生中,有著名的功过是非,也有鲜为人知的秘密。第一个秘密是,武则天从...

  • 唐懿宗李漼:一生欢游无度用人无方的无能皇帝
  • 唐懿宗虽然当了皇帝,但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除了饮...

  • 唐高宗是窝囊废?为何说其能力不输李世民
  •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

  • 孔颖达简介 唐代著名经典学家孔颖达的生活
  • 孔颖达编制了《五经正义》,排除了经学内部法师的门户意见,在众学中选择最好的,为博览会做广泛的收获,结束了西汉以来的各...

  • 杜如晦简介 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
  • 莱国公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初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治...

  • 唐玄宗时期的科举制度都改革了哪些方面?
  • 唐玄宗是唐朝最著名的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唐睿宗的第三子,自幼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书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