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人民日报 2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朝光、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应邀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学者指出,西方国家对中国战争的看法可能与中国不一致,但欧美二战老兵和中国有许多共同语言,并将长期保留。
一些记者问,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时刻,西方国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支持或热情。他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意义与实际利益之间的关系。
王朝光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美国、苏联和英国是联盟国,共同打败了德国、日本、法国和西斯在全球范围内的侵略和扩张。这种联盟国之间的关系也是世界人民或国家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至于西方对中国纪念活动的看法,这或多或少与国家之间的现实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有关。
[img]20004[/img]
例如,他指出,联盟国在联手击败德国和日本后,很快就爆发了冷战。冷战本身就导致了盟友的分裂,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二战后,许多国际事务的处理显示了阵营分裂的影响。事实上,基于现实利益的各种考虑早已发生。例如,在1951年处理日本问题的旧金山会议上,作为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和英雄抵抗者,中国并没有被邀请参加。
“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两个敌对阵营已经消失,但国家之间仍然有很多现实的考虑。西方国家可能对战争和中国有一些不一致的看法。汪朝光说,中国纪念这场战争,纪念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纪念中国对世界公平、正义、和平的贡献。中国还邀请其他国家参加,希望其他国家参加。来的都是客人,我们都很欢迎。
“但出于他们自己的考虑,我们也尊重其他国家参与或不参与,这也是他出于其他国家的利益。”王朝光说:“我经常去美国或欧洲。事实上,我有时会和参加过二战的退伍军人交谈,每个人都有很多共同的语言。因此,我相信这样一段历史的记忆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李学通补充说,除了战后历史和现实政治之外,还有一个学术角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在研究历史问题时,中西学术界的交流不够。西方普通人或学术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了解不多,对东方主战场对世界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了解不多。“如果我们与他们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了解我们的历史,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学者:欧美二战老兵和中国有很多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