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三国演义》的精彩描写和广泛传播,诸葛亮平南之战使“七擒孟获”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因此,许多读者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孟获是平南之战的平民。诸葛亮北归后,孟获成为蜀汉南方的第一人。那历史真相是什么呢?据《三国志》等相关史料记载,在整个平南战争中,“七擒孟获”只是战争后期的一个小插曲,真正成为蜀汉南疆“钢铁长城”的是这场战争的伟大英雄李康。
远大的眼睛,平步青云。早年,李恢属于刘璋的下属,在贵州的一个小地方当督邮。公元213年,他听说刘备即将开始攻打刘璋,李恢认为刘璋会输,于是在绵竹投靠刘备。第二年,他成功地说服马超来下降。从那时起,他受到了刘备的信任和赞赏。他成为了首席执行官,并在平夷县(今天的贵州毕节)居住。该地区包括今天的两广、贵州和越南北部地区。也就是说,刘备活着的时候,李恢已经是蜀汉南方第一重臣了。
公元223年,刘备因夷陵战役失败,在永安病逝。同年夏天,益州县(今云南晋宁东)统帅雍凯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心生叛意。不久,雍凯杀死太守正昂,将继任太守张裔绑到东吴,正式与蜀汉决裂。越西(今四川西昌)酋长高定、福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太守朱褒立即响应,三人成角,蜀汉南方岌岌可危。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孙权”的战略,同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修复,取得了外交成功。公元225年春,蜀汉军队休息补充,诸葛亮亲自指挥,踏上南征之旅。
[img]19290[/img]
它被重用,军事成就突出。诸葛亮南征,共有三支大军。西路军由诸葛亮自己率领攻击越南的高定,然后攻击益州县。东路军由门下督马忠率领,其战斗目标是直接进入东部的朱福县。李康率领的中路军最关键的是平夷县翻山越岭、长途攻击的奇兵,以实现与诸葛亮的胜利会师,形成永凯叛军最后的战略包围。
李恢军进攻益州郡时,雍琦被高定部杀害,孟获成为实际领袖。孟获是益州郡当地彝族土人中的一位强人,被各部落的领袖所说服。雍琦等人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花了很多钱买了孟获,并要求他煽动各部落与蜀汉作战。由于叛军之间的内讧,雍琦被杀,没有龙头,孟获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老板。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孟获的背景。关于孟获的人,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史志专家张华烂先生作了《孟获辩论》,称孟获“无为公”。他认为孟获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陈寿志(指陈三国志)是南中叛党雍凯、高定之徒、大书特书。如果有汉夷共服的孟获,安德略而不载他的人身被七擒,他的名字叫“得”,天下安有这么巧合的事吗?然而,明朝学者黄承宗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其实是个人”。根据赵燕对汉代“孟孝居碑”的研究,汉代孟姓是历史上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姓氏之一,孟获的起源和家庭背景大多与南中姓氏有关。黄承宗的说法值得信赖,《资治通鉴》也从历史的角度得到了肯定。
因此,本应发生在李恢与雍凯之间的战斗,成为李恢与孟获之间的遭遇战:历史上著名的“昆明保卫战”。李恢属于孤军深入,孟获迅速集结各部落军队,包围昆明地区的李恢部队。当时,李恢的军队只有孟获的三分之一,没有诸葛亮军的消息。因此,李恢用欺骗手段麻痹了孟获:“官方军队已经吃完了食物,并计划撤退。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了。现在他们有机会回来了。他们不想回到北方。他们想和你一起计划大事,然后坦诚地告诉他们。"孟获相信了他的话,放松了警惕。李恢乘机出击,一举击败孟获蛮军,追赶残部南至盘江、东至诸葛亮胜利会师。
[img]19291[/img]
平南战争即将结束时,诸葛亮想起了参军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的策略,于是开始关注孟获。《资治通鉴,卷七十》记载:“孟获收凯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之,既得,使观在营陈之间,问:‘这军怎么样?"获得:‘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如果只是这样,就会胜耳。即使更战,也要笑。七宗七禽而亮犹遣获,无法停止,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这可能就是《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故事的来源。
治理南疆,国之干城。整个平南之战,李恢军功最大,蜀汉朝廷乃封李恢为“汉兴亭侯”(汉兴在贵州兴义附近)。三年秋初,建兴将益州县改为建宁县,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将县迁至味县(今曲靖)。李恢统辖南中七县,直接掌握南中中中心区建宁县。诸葛亮把南中治理的重任都交给李恢后,于是年冬回到成都。
李恢从公元221年到231年去世,在蜀汉南疆镇守十年,东征西讨,扑灭叛乱,起到了“国之长城”的作用。并将各地豪强迁往成都,迁往建宁、云南两县之间的永昌濮民数千人,发展生产,征收大量耕牛、战马、金银、犀牛革,补充诸葛亮伐魏的军资。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于是,帅军北驻汉中,开始与曹魏竞争。赵炎认为,这种情况的形成离不开李恢完成南中安定的战略任务。近40年来,蜀汉南方相对平静,也是李恢卓越政绩的延续。
蜀汉南疆[钢铁长城]不是孟获,而是李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