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五次讲述,曹操暗杀董卓未遂,逃离洛阳后,几经风险来到陈留。他在陈留招兵买马,传唤诸侯,讨论董卓,写得很好。不幸的是,这只是罗贯中的小说语言。
据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汉献帝初平第一年(公元190年)正月,河南、山东确实发生了诸侯联盟与董卓作战的事件。共有十四路人参加了诸侯会战。在罗贯中列出的十八路诸侯中,孔融、陶谦、马腾和公孙赞都没有加入。这场宏大的讨伐战争的发起人是东郡太守桥茂。
[img]19249[/img]
东汉未年,董卓在京师洛阳废少帝,立献帝,独揽朝政。威胁天子,压诸侯,杀公卿,毒人。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世界的共愤。东郡太守桥甲“有志讨逆,但恐势孤力弱,不足济事,是假称三公密杖”,移文众诸侯。首先响应的是勃海太守袁绍,日夜招兵,图卓意”,其次是韩馥、袁术、袁遗、刘岱、张淼、张超、鲍信、王匡、曹操。接到号召后,长沙太守孙坚、上党太守张守也加入了反阜联盟。
14路诸侯,数十万人,以河内、酸枣、南阳为基地,分为三条路,迫使洛阳。但董卓的力量仍然相当强大:诸侯们都想以讨伐的名义扩大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此外,联盟领袖袁绍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14路诸侯没有杀死多行不义的董卓,而是遭受了很多失败。作为盟军先锋,河内太守王匡被董卓部将以疑兵击败河阳津。在到达虎牢关之前,奋战将军曹操被中郎将军徐荣击败。在汴水,曹操的战马被射死,肩膀被箭伤。如果不是曹洪的绝望救援,三国的历史将被重写。
一向勇敢过人的长沙太守孙坚,也被徐荣将军一军,损兵折将,退居阳人。但在这14路诸侯中,孙坚并非平庸之辈。孙坚出奇兵时,徐孙两部再战于阳人。射杀徐荣先锋华雄,使无敌徐荣,锐气挫折,大败而归。董卓派陈郡太守胡云、中郎将吕布带领大军后援徐荣。最后,由于胡云依靠自己的高级历史,不屑与吕布作战,吕布大发脾气,乘机作乱;当部队刚在阳人附近扎下营地时,天已晚,吕布喊道:“孙健来抢劫村,胡云先逃。造成一片混乱,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胡云收拢残部,观察敌情,没有发现追军,为时已晚,他意识到吕布在兴风作浪后,使不战而退。孙坚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让董卓大吃一惊。这场战役的胜利,迫使董卓退守长安,把一座空城洛阳让给了孙坚。
为了塑造曹操一代英雄,罗贯中不惜篡改历史事实,如将首义之功归曹操,将程普、韩当、黄盖三英战华雄改为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将孙坚设计射杀华雄。对于小说来说,这样处理历史事实是无可非议的,这有助于他描绘人物的形象,获得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但把《三国演义》作为历史书来读,那就会闹笑话。
恢复真正的虎牢关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