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雪“靖康之耻”,却又召来亡国之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往下看。
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无数黎民遭难,北宋灭亡。南宋政权建立后,宋高宗赵构、宋孝宗、宋宁宗赵扩都发誓要北伐。岳飞、韩世忠、吴杰等一批著名的抗金将领在战场上战斗。臣恨,何时灭!驾驶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南宋军民收复故土的愿望从未改变!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北伐都没有成功,战后签署的和约往往更加屈辱。这种情况延续到宋理宗赵昀,终于改变了。
[img]10738[/img]
南宋军队北伐
宋理宗赵昀是南宋第五位皇帝,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历史悠久,家道已成为民间普通百姓之家。最后一位皇帝宋宁宗没有子女继位,赵昀被权臣史弥远从民间发现,拥立为帝。从一介草民到九五之尊,赵昀深深感谢杨皇后和史弥远,自然要听话。在他成为皇帝的头十年里,他基本上是一个傀儡。他根本不问朝廷政务。他们都是由杨皇后和史弥远决定的。直到他们死后,赵云才真正开始执政。
在执政初期,赵云仍有一些抱负。他贬低了史弥远党,任命了圣贤,消除了官员的治理,整顿了财政,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更加平坦”,在稳定政治形势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解决深层次的矛盾。此时,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蒙古的崛起,金国和西夏日益衰落。如何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成为赵云和他的大臣们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他们争论的焦点。
有些人对金国极度仇恨,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有些人相对理性,说宋金建立了“海上联盟”,联手灭辽。最后,大宋被金人伤害了。他们不能再做这种“嘴唇冷”的事情了。他们应该以金国为屏障,形成三国之间的平衡。赵昀在两种观点之间摇摆不定,既没有联金抗蒙,也没有联盟灭金,就这样拖了好几年。但蒙古人太强大了,金军无法抗拒,失败已经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赵昀不顾金国人的劝说,毅然“落井下石”,实施了联蒙灭金的战略。
南宋和蒙古达成协议,南宋军队北上伐金,蒙古同意将河南(黄河以南)归还宋朝,但双方没有签署书面协议,只是口头协议,留下了巨大的麻烦。1234年正月,在蒙宋联军的进攻下,金军崩溃,金哀宗上吊自杀,尸体分别被蒙宋一半,末帝完颜承林被乱兵杀害,金国灭亡。同年三月,赵昀派人到河南参观北宋皇陵,并进行了修缮。不久,金哀宗的遗骨又被奉献给太庙,以安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到目前为止,“靖康之耻”已以某种形式被洗刷。
然而,赵云和南宋军民并不高兴太久,“嘴唇死了,牙齿冷了”很快就发生了。金国灭亡后,蒙古军队北撤,河南空无一人。根据宋金口头协议,赵云正式下令出兵河南,收复南京归德府、开封等地。然而,当他进入洛阳时,他遭到了蒙古军队的伏击,遭受了重大损失和尴尬的撤退。留在东京
其他地区的宋军也输了,赵云恢复家乡的愿望失败了。蒙古军队显然扮演了流氓,不承认有“归还河南”的协议(没有书面协议),声称南宋军队主动挑衅,蒙古军队反击。
[img]10739[/img]
蒙宋军队交战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平入洛”。蒙古军队的突然袭击,南宋损失了数万精锐士兵和大量物资,严重削弱了国力。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让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借口。从那时起,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南宋政权风雨飘摇。
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联蒙灭金终于被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