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没有这样一个发达的通信系统。现在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但在古代,它只能用快马来运行。古人如何实施紧急信息传输过程?
在古代,文件传输取决于驿站。一般来说,每20英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文件上注明“立即飞行”字样,每天需要300英里。在紧急情况下,每天可达400英里和600英里,最快可达800英里。在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使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可以一天跑几千英里。“600英里紧急,800英里紧急”用来表示紧急情况。(鸡鸣驿是现存最完整的古驿城)
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精彩的描述:“八百里快!八百里快!”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看到人影一眨眼,他们就跳下了马。喝酒:“八百里快点!皇家金牌,阻者死,逆者死!”即使看到烟尘滚滚,骑手也已经离开了!这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img]9379[/img]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的路上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他把驿骑比作这里的流星。根据唐政府的官方规定,快马要求每天行驶180英里左右,快马要求每天行驶300英里。最快的要求是每天500英里。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当时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英里,唐玄宗在6天内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英里。
据记载,南北朝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市场,亲自乘坐御驿马,每天行驶300英里。看来唐朝最紧急的通讯要求每天行驶500英里,这无疑使用了皇家马的水平。难怪它这么快。唐朝的尺子现在是0.303米,一英里454.2米。从目前的角度来看,800英里的速度不能再快了,而且需要两天时间。
据《大唐六典》记载,全国最繁荣时期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站的人员超过2万人,其中驿站兵1700人。邮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合并三种。每个驿站都有驿站,包括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站。
在各种驿站服役的人通常被称为“驿丁”、“驿夫”或“驿卒”、“驿隶”。从名字上看,他们的身份相对较低。陆路上的驿丁也遭受了痛苦。在烈日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倾盆大雨中,他们无一例外地要背着文书袋,在驿道上匆匆奔驰。敦煌有一幅晚唐时期题为《宋国夫人出行图》的壁画,描绘了当时驿使背上布袋的形象。他们的日常任务非常繁重。除了在路上跑来跑去传递文件外,他们还必须负责扫描驿庭等事情。
八百里加急
在唐代法律中,对邮递过程中各种错误的处罚规定得非常详细。稍有错误,就要严厉处理。唐朝规定,驿长应承担多项责任。首先,他必须每年向驿马报告死亡、肥胖和贫瘠,并报告资金支出。驿马死损的,驿长负责赔偿;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的,“杖100”。对驿丁的处罚更严厉。唐代规定,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80。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道路上延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100;文件晚到一天杖80,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两年。
[img]9380[/img]
有人问:“如果你被敌人或强盗抢劫了,如果你执行800英里紧急等重要任务怎么办?"唐律规定,如果延误了紧急军事文件,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导致战争失败的,判处绞刑。《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位负责出具公文的外郎官员处理了一份从河北到岭南的囚犯文件。他应该向河北和岭南发送文件。由于夜间疏忽,他只发送了岭南,但河北没有发送。事件发生后,员外郎被免官处分。泄露重大机密者处绞刑。从如此严格的法律角度来看,一般强盗不会移动这些重要文件,以免激怒官方的拼命镇压。而且在战争中,要早料到敌人或会打伏拦截情报,至少要多方式多人携带文件,以防万一。
古代战场瞬息万变,那么战况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呢?